荧光猫鉴赏网

深入了解广西六堡茶,探索岭南茶文化的历史深度

08-10

深入了解广西六堡茶,探索岭南茶文化的历史深度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开篇第一句便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世界茶叶发源地是中国的西南地区,这在国际茶学研究中早有定论。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有力地证明了中国西南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广西地处中国的西南部,境内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形成了许多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度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其生长的茶树在亚热带不同的小环境中,其品种会慢慢地发生变异,发展形成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小叶种茶树。



据专家调查,在广西昭平县、凌云县、田林县等地,均发现有连片的野生古茶树,大多分布在原始森林里面,树龄小的有几百年,老的则有上千年。广西苍梧六堡镇茶乡里面,特别是不倚(不倚雅堂偏东古称恭州,为六堡茶著名产区),四柳(古称芦获或罗获、罗笛,也是六堡茶著名产区)等一些人迹罕至的深山内,现存有一些直径达20~30厘米的“野放”老茶树(即早年为人工种植,后来丢荒的“荒野茶”,也可直接称作“野生茶树”),也有茶农称曾发现直径超过“大箩筐”口(直径约40厘米)的老茶树。

在对六堡老茶树分布情况较熟悉的当地茶人黄超的带领下,笔者调查并拍摄了不倚、五堡(狮寨)六堡交界处、四柳、高枧(三高顶上)等多处有不少树干直径有30厘米左右的古茶树(据说尚有部分粗大的古茶树留存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据专家估计,树龄超过700年。这些老茶树部分具有明显的乔木型、亚乔木型特征,属大叶、中叶种,也有部分茶树有灌木类驯化栽培的特征。



这些野生古茶树的发现,是广西、梧州、六堡镇及周边茶树品种研究及梧州乃至岭南地区种植、制茶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在《尔雅··释木第十四》中有“槚,苦荼”的确切记载。不仅在现存的野生古茶树、古代典籍文献中可看出,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岭南已经开始流行饮茶;而且近代考古发掘也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学者在梧州及周边先后发现多个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也相继发掘出大量汉代墓葬群,根据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大量的出土文物及历代文献的记载显示,在广信、苍梧(古代梧州)这一块土地上,自远古开始便出现了人类活动。并一直延续,在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原人从开凿好的灵渠进入桂江,再进入梧州,由此平定岭南。中原人由此大量移民并沿江定居。百越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广信苍梧文化,并成为岭南文化的源头。


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随葬物中,出现有整箱茶叶随葬品,并用竹简标明箱内是茶叶。考古人员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随葬物“遣册”中查实,在1号墓(墓葬时间为公元前160年)和3号墓(前165年)中,有“槚一笥”和“槚笥”的竹简文和木牌文。而古文“槚”是茶的另一种名称。所谓“槚一笥”和“槚笥”,就是“茶一箱”和“茶箱”(“惯”是汉代“茶”的异体字)。研究者通过对古文字、3号汉墓出土的古地图、有关史料、实地考察的综合研究,对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古茶进行了考证,并报告了这个古老茶种防龋有效成分的检测结果(曹进《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的古茶考证及其防龋意义》《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据此考古结论推测,以一箱箱茶叶随葬,说明当时的岭南至少在上层社会中已流行饮茶。


【声明】本文由六堡聚摘选自书籍《中国六堡茶》(彭庆中 著)的章节《历史悠久的岭南茶文化》,意在传播六堡茶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径山茶文化

铜发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