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国宝"战国水晶杯:揭秘其未解之谜

07-19

国宝

  ▲左下:战国水晶杯。右上:战国水晶杯出土时的情况。(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

1990年10月,浙江省杭州市考古所对杭州半山镇石塘村(今杭州市拱墅区)的一座战国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一件被专家视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宝物——水晶杯。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堪称国宝。2002年,该水晶杯与后母戊鼎、曾侯乙编钟、铜车马等64件(组)珍贵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出土的水晶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圈足高2厘米。淡琥珀色,透明,素面无纹,局部可见絮状包裏体。通体平素,造型简洁,制作精致,表面经抛光处理。敝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状似今天的玻璃杯,现藏于杭州博物馆。

  ▲蜻蜓眼琉璃珠挂件。(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

传奇的发现过程

据2012年3月18日《杭州日报》报道:1990年,半山工农砖瓦厂的工人在石塘小溪坞一带取土时,挖出了一些瓷编钟残片。当地人听说后,纷纷前往观看,有人还买下了部分编钟。杭州市文物考古部门在接报后,随同公安执法部门迅速前往将文物截获,并对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文中所谓“买下了部分编钟”,实则是一起倒卖文物的刑事案件。被追回的文物里不仅有良渚文化的文物,更有罕见的数量大、种类多的原始瓷编钟。

考古发掘初期,有专家认为这里已是“废地”,没必要再挖。但考古人员杜正贤(现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坚持认为,“应该有更高价值的文物”。他到文管局说服领导,并筹得2000元资金,制定方案、组队,准备继续开挖。

现场原本是个土墩儿,砖厂大量取土,几乎成为平地,上面只有几间炒春茶的旧房子和种植的番薯。在旧房子后面的山坡上,那一垄垄高高矗起的番薯地沟里,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土(生土黄和熟土黑),考古人员凭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这里“一定有货”。

挖到1米多深时,发现黑色的木炭灰末,疲惫的考古人员精神为之一振。木炭具有防潮功能,古代贵族或有钱人家的大墓常常用木炭铺设墓底。再挖,发现一个发亮的东西,像个啤酒杯。这里的土层紧密结实,没有任何被盗的痕迹。

但是,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大墓里,怎么会有啤酒杯?带着不解和迷惑,考古人员把杯子及墓中的土和炭末标本,带到北京求解。

碳14测定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是个天然水晶制成的水晶杯,年代是距今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地矿部门的专家查验后表示,杯子不仅是水晶的,而且还是迄今发现的纯度最高的水晶。

墓主身份是个谜

战国水晶杯墓葬的墓主是谁?越国人还是楚国人?发掘的器物中极少有文字,不知墓主身份。但从墓的规模、墓葬形式及陪葬物分析,墓主可能是杭州的行政长官或军事首领。

墓是大墓,墓主决非平民;从丰富的陪葬器物看,墓主身份显赫;墓是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坐西向东,面朝高山,平面呈“甲”字形。在古代等级森严的墓葬制度中,帝王“亚”字型墓葬,四条墓道;王侯“中”字形墓葬,两条墓道;列侯“甲”字形墓葬,一条墓道。由此可见,墓主的官员等级属列侯级别,或是杭州的行政长官。

墓主又可能是一位军事首领。杭州在战国时期属越国,是吴越两国争夺的战略要地。越灭吴后,长期占据这里。直到公元前323年,楚怀王打败越军,杀越王,杭州归属楚国。结合墓里出土的原始编钟等带有楚国元素的器物分析,专家推测,墓主极有可能是楚国灭了长江下游的越国后,派来驻守的军事首领。

但有学者认为此墓是江浙两省发现的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葬之一,属战国早中期越国贵族墓。水晶杯是目前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战国时期的越国文物。

也有学者认为该墓属战国晚期。因为有一支越人在杭州生活过,而且在杭州半山出土的战国墓葬中,有战国晚期越国贵族身份的人物。

还有学者认为该墓属吴越地区所见楚文化遗存。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楚遗物与越遗物共存于越遗迹之中;二是遗迹、遗物皆属楚。

墓内所取木炭标本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实验测定,为距今2252±78年,陶器标本经上海博物馆热释光测定为距今2380年±116年。实验室测定数据同器物推定年代基本相符。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水晶耳珰。(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

何谓水晶

水晶,晶莹剔透、清澈玲珑。该词最早出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凡中国产水晶,视玛瑙少杀。”意思是中国产的水晶比玛瑙要少些。

“水玉”是水晶最早的称呼,出现于《山海经·山经》第一卷《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金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郭璞注:“水玉,水精也”。水精,即水晶。水碧,也是水晶。其他还有“千年冰”“玻黎”等称呼。

我国是世界上水晶的主要产地之一,水晶使用历史悠久。距今6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远古先民已经使用水晶。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余年的水晶耳珰,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作为装饰品的水晶。

古人用水晶,一是用来彰显主人的财富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如北美印第安人和南美的许多原始部落一样,具有某种信仰寄托;三是认为水晶具有解暑消炎、袪病益寿的神奇功效。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记述一只水晶碗“夏蝇不近,盛水经月不腐不耗,或目痛含之立愈。”

水晶是一种矿物,宝石的一种,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19世纪初,奥地利矿物学家摩斯制定了鉴别矿物硬度的标准。他将常见的10种矿物按硬度从小到大分为10级。摩斯1度是最软的,手指甲就可划出刻痕;金刚石最硬,达到摩斯10级,是目前发现最为坚硬的自然物质。而水晶的摩氏硬度为7,高于玉(6.0~6.5)、绿松石(5~6)、玛瑙(6.5~7)等。

虽然古人早已使用水晶,但像战国水晶杯这样的水晶制品,制作加工非常不易。水晶虽硬,但质脆易碎,雕琢难度高,加工难度大,成品率相对较低。

未解之谜

我国水晶矿藏非常丰富,且开发早。先民很早就使用贝壳、兽骨、翡翠、玛瑙、水晶等打制成饰品装饰自己。除了安徽凌家滩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的宗日遗址也发现有水晶饰品。水晶自两周时期开始大量使用。考古发现,从战国早中期开始,齐国是当时水晶制品最为集中的地区。

战国时期,我国的玉器制作工艺已经具有很高水平,无论是对水晶器物的切割、钻孔,还是曲形弧面打磨等精细复杂的工艺,手工技艺非常高超。

即便如此,战国水晶杯依然有不少未解之谜。

首先,在水晶硬度高又质脆易碎的情况下,杯子中间的芯是怎么取出来的?对此,专家们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有人说是采用做玉器一样的钻孔法,也有人说是用金刚砂一点点打磨而成。

其次,战国水晶杯的外形设计非常符合现在的“人体工程学”。它不仅与现在的玻璃杯极为相似,而且杯壁的弧面与手掌把握时非常贴合,光滑精细,手感舒适。这又是如何雕琢而成的?这个问题,目前既没发现有文献记载,也没有能制作的工具出土。也有说法是工艺不难,一点点慢慢打磨,其他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战国水晶杯极具现代玻璃杯的造型,是当时人们最为质疑的地方。过往出土文物中,未见任何一款与战国水晶杯造型类似的文物。直到水晶杯出土后的第16个年头,考古人员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墓地中发现另一款与之造型类似的蓝釉陶杯,这种质疑才渐渐消失。

第四,这么大一块水晶,为何要打造成一个杯子?为何不用它制作出更多的饰件?至今无人能解。

第五,这件战国水晶杯是否为舶来品?该墓出土的不仅有水晶杯,还出土了蜻蜓琉璃饰件和玛瑙环。这也是人们认为战国水晶杯是舶来品的缘由。最早的玻璃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的两河流域和埃及地区,蜻蜓眼这种眼纹图腾象征着正义无畏,它拥有无限神力,能驱走恶魔,护佑平安幸福。蜻蜓眼琉璃珠于春秋晚期自西亚传入我国,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出土材料是春秋晚期。

第六,认为战国水晶杯并不像2000多年前的物品,是“穿越”过去的,为后人放进墓中。

从目前来看,全世界还没有第二件同时期的水晶制品。它的材料是一块高纯度水晶,同样纯度的水晶现在在国内外都很难找到。如果能够发现更多古代水晶产地,就有望通过战国水晶杯了解更多中国区域文化交流或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完)(原战国水晶杯之谜)

作者/司卫

信阳毛尖的价格是多少钱一斤

鬼面獒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