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枯木逢春:一位根雕艺术家30年的创作历程

11-19

枯木逢春:一位根雕艺术家30年的创作历程

3000多件根雕作品到处寄存,为了这些“宝贝疙瘩”不再“流浪”,朱海平狠了狠心,用原本攒下给儿子买婚房的钱买了一间门面给作品安了家。痴迷于根雕创作30多年,朱海平形容自己是个草根艺人,“只要有力气,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根雕这门古老的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视频:守艺人!30多年创作3000多件根雕,这位延安工匠的愿望令人钦佩

把捡回来的树根当摆件

他骑着自行车开始了寻宝之旅

朱海平今年61岁,是延安卷烟厂的退休职工。他与根雕艺术结缘的故事,要从1984年左右说起。那时候,朱海平和家人也住在窑洞里,家家户户都烧柴火,尤其是农村每家门前几乎都摞着一个大柴垛。

“有一次,我去山上拾柴火,捡到了一个树根,看上去像是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于是就拿回家简单处理后摆放在家里。”朱海平说,如果一定要寻求自己热爱根雕的源渊,那就是自己家里有长辈是木匠,小时候学做过一些板凳,算是有一点木工基础。

平日里烧火用的树根成了摆件,街坊四邻来家里串门时总要好奇的打量一番,这让朱海平有些得意,后来在柴火堆里,他会刻意留意一些自认为“有故事”的树根带回家摆放。“我们有个农村同学有一次来串门,看到说这个东西有意思,隔了不长时间,他就骑着自行车带来一堆小树根给我送来了。”从那时候起,朱海平开始了自己的“寻宝”之旅。

用妻子李延芳的话形容,这些树根都是老朱的“宝贝疙瘩”。“那时候我负责管理仓库,单位的事情比较多,一到下班或星期天,我就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收集根料。”朱海平告诉记者,每到一个村庄都要去人家的柴垛子上观察,以至于被人当做是来“踩点”的,时间长了朱海平也有了经验,去了先跟人拉拉话熟悉起来,有选中的树根乡亲们一般也不要钱,他就回赠一些东西。

现有根雕作品3000余件

只要体力允许会一直坚持下去

根雕这项雕刻艺术,其实盛行于南方,在北方从事的人比较少。“拿到一个树根,先要观察它的物象,然后依据原本的动势、力度赋予树根新的想象与内涵。”朱海平说,树根的自然美并不是艺术,只有把创作者的情感融入进来,并能以感动人的形式呈现,这才是根雕艺术。

利用闲暇时间收集了大量的树根后,朱海平开始沉迷于根雕创作。小小的单元楼里,光线并不怎么好,可是他却一待就是一天。不同于南方的根雕,朱海平在做根雕时却保留了树根原有的色泽。“这些根雕时间长了会生出包浆,这是最好的天然保护层,而且也保留了树根的本色。”2005年在处理树根时,突然整个机器反弹起来,齿轮划伤了朱海平的额头至今还留有疤痕。“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如果机器再高一点,后果都不敢想象。”

痴迷于根雕创作30多年,2018年4月,朱海平荣获首届“延安工匠”称号,并被授予延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了1万元的奖励。对于一直埋头创作的朱海平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肯定与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创作的根雕作品越来越多,寄存点从二庄科到王家坪,一直处于“流浪”的状态。“来回搬动耗费精力,也容易损坏作品。”思考良久,朱海平狠下心来,用原本攒下给儿子结婚用的100多万元购置了一间门面房,用于寄存现有的3000多件根雕作品。即便心里觉得对不起家庭,但他说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儿子倒是很懂事,理解父亲的决定,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父亲开口无论多忙都跑过来帮忙。

朱海平和妻子是双职工家庭,两人都有退休金。“如果不做根雕,那我现在的生活应该会和大多数退休职工一样,喝喝茶、聚聚友,日子过得很滋润,但我依然没有后悔过从事根雕创作。”在位于延安城区卷烟厂附近的门面房中,大大小小的根雕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人物、动物、茶台、座椅、笔筒等应有尽有,每一件作品朱海平都如数家珍。

在朱海平的力推下,延安市根雕协会成立,如今已有会员50余人,有部分会员是专职在做根雕,这也让致力于传承发扬根雕艺术的朱海平有些欣慰。有一定的危险,耗费时力还没有收益,为何还会坚持这么多年?朱海平说,一开始只是爱好,但随着逐渐深入的创作,了解到根雕这门艺术有很悠久的历史沿革,是传统的雕刻艺术,也想用一己之力让更多人了解根雕艺术,让这古老而又新兴的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

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海钓天气软件哪个好

貔貅摆件的摆放禁忌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