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郑板桥画作惊现伪造!价值千万作品竟是赝品?

01-15

郑板桥画作惊现伪造!价值千万作品竟是赝品?

长期以来,在书画收藏界就流传着一个说法,什么说法呢?

图1 郑板桥像

说郑板桥在潍县当知县期间,发现一个姓谭的木匠,本名叫谭云龙,这木匠心灵手巧,木工活很好,就挑选他到县衙做工。谭云龙每次遇到郑板桥写字作画的时候,就站在一旁观看,细心揣摹,潜心学习。板桥看他心地善良又聪明好学,就悉心指导他学画兰竹。经过几年时间的学习,由于谭云龙天资高,又肯下苦工,所以他画的兰竹是越来越像郑板桥。后来板桥在公务繁忙的时候,画画应酬不过来,就让谭云龙代笔,据说由于他水平很高,所以外人根本分辨不出来。那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谭云龙到底是谁?据民国三十年《潍县志稿》记载:

谭云龙,一名化龙,东关木工。幼失学而资性灵敏,戏摹郑邑令燮书画,几于乱真。

——民国《潍县志稿》

原来谭云龙确有其人,他生在潍县东关,木工出身,家境贫寒,但他自幼心灵手巧,聪明好学,做木工之余,喜欢临摹郑板桥的书画,竟然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关于郑板桥让谭云龙代笔作画这个说法,一开始只是在民间流传,后来一幅谭云龙亲笔所画的《竹石图》被偶然发现,正是这张《竹石图》的出现,谭云龙这个传说中的小人物才开始引起书画鉴定界的注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通过对这张画的鉴定,学术界似乎印证了谭云龙确实是郑板桥的书画代笔人的传说,也让谭云龙这个人从传说走向现实世界,那么这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竹石图》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刘九庵先生

刘九庵先生

在青岛市博物馆发现了一件谭云龙本款的《竹石图》真迹

清·谭云龙绘《竹石图》-青岛市博物馆藏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谭云龙绘画真面目。尤其是这幅作品上还有一大段清末潍县学者陈恒庆的题跋,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对这段题跋的研究,书画鉴定界几乎坐实了谭云龙就是郑板桥代笔人的说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这段题跋:

当乾、嘉年间,郑板桥公宰潍,潍人求书画者无弗应。一日,选匠作器皿,有谭木匠与焉。每遇板桥作书画,则侍立旁观,心会其妙。缘身虽为匠,曾习儒有年也。板桥喜其聪慧,乐为教之,不数年,谭氏所作,酷似板桥,真赝几不能辨。板桥政务冗忙时,辄令其代笔,此亦一段嘉话也。

——子久恒庆

陈恒庆题跋

这段话近似白话文,非常好懂,陈恒庆详细叙述了谭云龙给板桥代笔的前后经过,还称赞这是一段艺苑嘉话。那么陈恒庆是谁?他讲述的这段话可靠吗?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恒庆。陈恒庆字子久,生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出身潍县官宦世家,是光绪十二年的进士,做过二十多年京官,还当过锦州知府,同时陈恒庆还是一位著名学者,著有《谏书稀庵笔记》等书,可以说是潍县名宿。那么由他亲笔记述的谭云龙代笔事件,而且又是白纸黑字写了下来,这谭氏代笔应当板上钉钉,毫无疑义。所以谭氏这《竹石图》在青岛被发现以后,学术界就把谭氏代笔传闻当成史实写进艺术史中。鉴定界还把一些看上去画的不太精致的板桥作品,归到了谭云龙代笔身上。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青岛市博物馆鉴赏谭云龙《竹石图》

我们再回到谭云龙的《竹石图》上

谭云龙绘《竹石图》

画面瘦竹一竿,顽石一块,虽然有几分板桥遗韵,但石头画的十分臃肿,笔力也非常孱弱。再看落款,“癸丑春之正月摹板桥老人笔意,墨庄(居)士九十二岁学写。”“墨庄居士”就是谭云龙的号,这幅画是谭云龙92岁的暮年之作。既然画上有了明确的纪年,应该就能轻而易举的推算出谭云龙的出生年月,但关键还要看这个“癸丑”到底是哪一年?中国古代是甲子纪年,也就是60年一个轮回。和郑板桥生活的年代比较接近的“癸丑”有三个朝代,分别是雍正、乾隆和咸丰三朝。那么谭云龙所说的这个癸丑到底是哪一朝的“癸丑”呢?

我们先来看“雍正癸丑”,这年是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按这个年份推算,谭云龙应该出生于1642年左右,郑板桥出生于1693年,那么谭云龙比郑板桥就年长51岁。乾隆十一年,板桥到潍县任知县的时候是54岁,如果谭云龙还在世,应该就有105岁了,那么郑板桥培养他做代笔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雍正癸丑”可以排除。第二个乾隆“癸丑”,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按这个推算,谭云龙应该出生于1702年左右,也就是比郑板桥小10岁。那么板桥到潍县任职的时候,谭云龙45岁,如果按这个年龄差,板桥遇到谭云龙,并培养他代笔作画是完全有可能的。当年,刘九庵先生在青岛发现谭云龙《竹石图》的消息公布后,书画鉴定界基本上一致认定谭云龙出生于1702年,根本没有人关注陈恒庆题跋中所说的的关键人物“贾文端公”。

我们接着再来看陈恒庆的题跋

陈恒庆的题跋

说谭云龙“平生兼精篆刻,著有印谱,贾文端公序之。”那么这里所说的贾文端公是谁呀?《清史稿》有载,贾文端公原名叫贾桢,山东黄县人,生于1798年,是历经道光、同治和咸丰三朝的大学士。通过陈恒庆的题跋来看,贾桢和谭云龙有交往,还亲自给他的篆刻集作序。巧合的是,这篇序文亦被《潍县志稿》记录了下来,贾桢在其中一段写道:“今岁十月,寄到印谱二卷,昕夕玩索,知其得心应手、以意运法,而非以意从法。”,从这段话的语气来看,当年的十月,谭云龙亲自把印谱寄给贾桢求序。虽然目前还不知道作序的具体时间,但有一点应该毫无疑问,就是当时贾桢作序时,已经名满天下了。

据《清史稿》记载,贾桢是道光六年的榜眼,时年25岁,也就是说贾桢名满天下是25岁中进士以后的事,就最低年限按25岁计算,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谭云龙真的出生于1702年,也就是比贾桢年长96岁,求序文的时候,谭云龙至少已经是120岁人瑞了,二人这样大的年龄差几乎没有可能。也就是说,谭云龙在《竹石图》上所题写的“癸丑”不是乾隆五十八年,而应该是60年后的下一个癸丑,也就是咸丰癸丑,公元1853年。

由此来推算,谭云龙真实出生日期应该是1762年左右。这样一来,谭云龙给郑板桥代笔的时间基础问题就不牢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郑板桥已于乾隆十八年辞官回到扬州,1762年谭云龙出生的时候,郑板桥已经回到老家10个年头了。4年后,板桥老人在兴化老家去世,当时谭云龙才年仅四岁,还是个吃奶的孩子,所以,可以肯定地说,郑和谭二人根本就不认识,那么有关“谭木匠代笔”的说法也不成立。不过史学研究一般遵从孤证不立的原则,也就是说,仅凭青岛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一幅《竹石图》,还不能完全否定谭云龙代笔说。巧合的是,后来在山东济南又发现了一套十二开谭云龙《竹石册》真迹,其中多幅作品都有明确的创作时间和作者年龄的落款。我们欣赏一下其中的四幅,

清·谭云龙绘《竹石图》册页

看最后一幅谭云龙的落款:“道光二十五年秋九月十有九日,墨庄居士谭子犹时年八十二岁”。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45年,这一年谭云龙82岁,那么由此可以明确的推算出来,谭云龙应该出生于1762年左右。另外,民国《潍县志稿》又记载“曲阜桂未谷馥教授莱州时,惊其画神似板桥,因以‘子犹’字之”。说当时乾隆朝的进士,曲阜籍著名学者桂馥到莱州府讲学的时候,看到了谭云龙的绘画,称赞神韵近似郑板桥,就送给他一个“子犹”的字,所以谭云龙后来的在画上落款基本上都署名谭子犹。在古代一般是年长者给晚辈赐名或者赐字,桂馥出生于1736年,要年长谭云龙27岁,这也符合当时的规矩。

以上这几个证据链互相印证,最终形成了一个铁证,那就是郑板桥和谭云龙相差70岁,两人根本没有交集,所谓“谭云龙代笔”就是子虚乌有的民间传说。谭云龙代笔这件事长期在民间流传,学者陈恒庆轻信传言,也没有详加考证,就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这件以讹传讹的故事记录了下来,以至于被后来的书画鉴定界当成信史,写进艺术史中。今天代笔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用当下的观点来看,郑板桥和谭云龙双方都是受害者,现在可以给他们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了。不过,谭云龙虽然不是板桥代笔,但他自身也并不是清白无辜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有不少证据证明,谭云龙参与了郑板桥书画造假的活动。接着再看陈恒庆的跋:

至板桥仙去,一字一画,世人珍之,而谭氏所作,外来字画商人亦不能辨其真伪,每以重价购去,谭氏子孙因以小康。

——陈恒庆

陈恒庆的题跋

就是说,郑板桥去世以后,书画作品在收藏市场上越来越抢手,谭云龙就开始仿造板桥书画谋利。谭云龙这个人很长寿,至少92岁的时候还依然能写字作画,传闻说他造的郑板桥假画不下万余幅。由于外地来潍县的书画商人辨别不了真假,所以都当成真迹花大价钱买走了,就这样谭云龙的子孙也因此发家致富。那么陈恒庆的这种说法可信度大吗?鉴定界专门用存世的郑板桥书画和谭云龙本款真迹做对比,发现很多赝品的用笔和用墨都和谭云龙真迹完全相同,证明这些赝品都是谭氏伪造无疑。比如扬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晚香图》

清·谭云龙伪造郑板桥款《晚香图》

(清)谭云龙仿郑板桥、陈馥《竹石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清)谭云龙仿郑板桥、陈馥《竹石图轴》

还有这两件《兰竹石图》

清·谭云龙伪造郑板桥款《兰竹石图》

都被专家一致确认为谭云龙伪造。在古代艺术史上,代笔被看作艺坛雅事,而专为谋利骗钱的书画造假行为就有些上不了台面了。平心而论,谭云龙在中国绘画史上,本来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因为郑板桥代笔事件,却一度把他推向了中国艺术史的前台。

因为郑板桥一生充满传奇,他既是家喻户晓的七品清官,又是“扬州八怪”的艺术领袖,再加上他的绘画很早就进入了艺术市场,形成了自己的一个良性的价格模式,随着时间推移,价格不断攀升,所以就吸引了历代造假者疯狂的制造赝品。纵观艺术品收藏史,郑板桥书画主要经历了三次造假高潮。那三次呢?第一次就是郑板桥去世后到道光年间。第二次发生在民国时期,因为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不但喜欢画墨竹,他还利用政治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倡导扬州八怪诗词,尤其是对郑板桥极为推崇倍加。所以郑板桥的书画作品又一次成了热门收藏品,导致假画泛滥。第三次呢?就发生在当下。因为国家经济繁荣,艺术品收藏市场成交旺盛。郑板桥的书画价格更是不断攀高,比如这幅《竹石兰蕙图》

清·郑板桥《竹石兰蕙图》私人藏

成交价高达4600万元人民币,再看这一幅《七贤图》

-清·郑板桥绘《七贤图》私人藏

成交价3160万。在艺术品市场来说,有利益就有作伪,尤其是今天高科技发达,造假的手段和方法更加高明。那么对于书画爱好者来说,我们应该如何辨别鉴定郑板桥书画呢?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伪造郑板桥作品的主要手法和手段,主要有以下四点:

1、克隆,完全按博物馆馆藏作品和公开出版物原样造假。

2、拼凑,利用装裱技术,将真品和赝品重新组合,比如把假画裱上真款,这个隐蔽性很强,一般人难以识破。

3、仿造,根本不要母本,凭空想象摹造,这类假画大量存在。

4、找在世的知名书画鉴定家背书,或者伪造已故著名书画鉴定家启功、刘九庵等人的题跋,来骗取收藏家的信任。

总之,鉴定板桥作品情况非常复杂,针对以上造假特点,建议有意于学习鉴定郑板桥书画的朋友,首先要熟读郑板桥的著作,全面了解他的思想和学问;第二多看原作,这包括阅读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郑板桥画册,还要经常到博物馆近距离欣赏真迹原作。总之,只有把郑板桥的艺术风格烂熟于心,这样才能够分辨市场上出现的各类郑板桥假书假画。

参考文献:

1. 常之英、刘祖干纂《潍县志稿》.民国30年(私刊本).

2. 刘九庵著《刘九庵书画鉴定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 崔胜利“谭云龙与郑板桥伪作”,北京:《收藏家》,2007年第13期.

4. 潘深亮“郑板桥书画鉴定浅析”,北京:《收藏家》,1995年第3期.

5. 潘深亮“谭云龙仿郑夑书画作品”,北京:《文物天地》,1998年第1期.

6. 刘九庵“扬州画家作品真为谈”,北京:《收藏家》,1998年第2期.

7. 王咏诗“潍县谭木匠与郑板桥交谊稽考”,潍坊:《潍坊日报》.2013年06月07日06版

海象牙盘玩后效果图

美国旗鱼号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