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总是喜欢,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茶桌换个样子。
人真的是会变的。
许多年前不喜欢的物件,现在再从闲置处翻找出来,倒是非常合眼缘。
有一块老船木,跟了我们很多年。
从前觉得它太素太大,摆在桌面上,哗的一下子,就占了不少地方。
现在却怎么看都顺眼,原木色古朴古拙,韵味天成。
摆上桌后,能充当茶盘。
能衬得那些柴烧出来的茶器更显沉稳,天然落灰釉的灵动变化,搭上大地色的船木,反倒相得益彰。
对了,煮茶时也很不错。
将一壶热腾腾的茶汤煮出来后,将煮茶壶从滚烫炉面取下。
彼时,壶底温度极高,正亟需一方安稳的承载处。
将其摆置在厚实的船木茶盘上,更稳妥,不会让桌面烫出一圈白印。
等茶汤稍凉一会,自然降温后,将热茶从中倒出。
分汤入杯,举杯慢啜。
温热甘醇的茶汤在冬日喝起来,是一种极暖身心的享受。
不过在冬日煮茶时,有许多困扰一直盘亘在茶圈中。
譬如,以下提到的这3点。
《2》
一、 煮老白茶都是选饼茶吗?散茶能不能煮?
有茶友观察到,入冬后大家一提到煮老白茶,几乎有一条默认的规矩——选茶饼。
几乎没人主动选择煮散茶,这是为什么?
他之前尝试过煮2020白露茶,一壶水大概有500毫升,往里面放了三克茶,煮开后也有药香,但感觉没有盖碗泡着好喝……
从茶友发来的长长一段话,能拆分出许多小细节。
白茶里,存满3年以上都算老茶。
不过,受到产量高低影响,老寿眉比老牡丹、老银针更常见。
而同样是老寿眉,受到体积蓬松度影响,饼茶常见,散茶难得。
因为连梗带叶采下的寿眉,实在太过蓬松,像是一团棉花。
装入大箱后层层密封起来,看似满满一大箱,实际重量不到十斤,存起来很占仓库空间。
同样的仓位面积,换成存饼茶,能省下好几倍的空间呢。
受此影响,目前在白茶圈,每当提到老白茶时,许多茶友会不自觉联想到各式寿眉压成的饼,倒也是情理之中。
至于散茶与饼茶,哪个煮了会更好喝,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它们的主打风味特色,各有不同。
散茶,胜在原味天然,药香陈香等天然干燥植物类香型沉稳纯粹。
泡也好,煮也罢,汤中的清醇茶味,别具一格。
而压成饼的寿眉,在压饼蒸压期间,部分茶味物质已经率先顺着破裂的叶片缺口,析出附着在表面,经过干燥后定型下来。
由于建立在散茶基础上,再次经历了压饼,饼茶的整体发酵程度、茶味甘醇程度,比散茶更显。
冬日迟迟,煮上壶陈年白露饼,汤中的甘醇感、稠滑感、绵柔感,更显细腻。
啜一口,唇齿便有熨帖舒适感。
散茶清醇,饼茶甘醇,两者之间难以分出孰好孰坏。
只能说,只要选对了好茶,高品质的老白茶绝对是“宜泡宜煮”的存在!
《3》
二、压太紧的茶饼,泡茶不容易出味,煮茶更好?
圈一下重点,“压太紧”这三个字,一眼就能看出不对劲。
以今时今日的成熟白茶压饼技术,好端端的压饼,不至于将茶饼压成硬铁饼一块。
除非是,压饼技术没有练到家,制茶期间出现重大失误。
譬如,在至关重要的压制定型环节,没有给一款白茶调整量身定制的参数。
正式下压时,温度太高,力度太高。
不仅用力过猛,并且定型时间过长,迟迟没有松开。
这就导致模具内的茶,紧压蜷缩成一块。
等烘干出来后,整体硬邦邦的。
轻拍两下就像碰到了硬石板,坚硬如石。
当茶友们买到这类硬铁饼后,展开包装,看到实物,后续会迎来一系列糟心事。
首先,撬茶难。
撬开过程远比正常茶饼费劲,要费很大力气,才能顺利将茶刀伸入其中。
其次,碎茶损耗大。
哪怕一板一眼,按照教科书式的撬茶饼方法,逐层撬开茶饼。
但由于茶饼压太紧,撬茶力道难以把控。
哪怕经手过无数块茶饼的老茶客,碰到这样的铁饼,也免不了撬碎一堆茶。
完整的350克茶饼,撬开过后,碎掉一大半,实在太可惜。
最后,没法走入正常冲泡流程。
压饼太紧,属于严重制茶缺陷。
不论是压饼时,温度太高,时间太长,力度太重,亦或者其它成因导致。
压饼太紧太死,都注定会让白茶内在茶味物质遭受严重打击,大量流失。
用盖碗泡茶,照常轮番沸水迅速冲刷,紧压成块成团的茶饼迟迟不能泡开。
即便泡到三冲四冲,茶味依旧单薄,不醇厚,缺乏层次。
换成煮茶,情况也不会变好。
哪怕是煮久一点,能将茶饼逐渐渗透煮散。
但一块受了伤的茶饼,煮出来后照样不香、不醇、不好喝,何苦来哉?
《4》
三、白茶饼撬出来很多碎末,该怎么煮?
先排除茶饼自身品质影响。
如果这块茶饼,整体掂量观察下,压制程度松紧适中,不存在上述的铁饼问题。
同时撬开一刀、两刀后,通过直观对比,能看出里外用料一致。
表里如一,中间没有故意掺杂碎料的嫌疑。
那么,只能归因在撬茶的方法不对。
撬开茶饼时,没有顺着茶饼压制层次方向,暴力硬掰撬散。
期间,会撬碎不少原本叶片相对完好的茶叶。
这些撬碎的茶,会带来后续的冲泡麻烦。
所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于学会正确撬茶手法,减少碎茶损耗。
撬白茶饼前,建议用茶刀等专用工具。
接着,从茶饼侧面寻找突破口。
顺着相对空隙处,将茶刀往里伸进去后,顺势一抬。
就能轻松得出一片形状接近土豆片的茶饼片,内部能保留相对完整的叶片。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撬茶技术再好,同一饼茶经过多次撬开后,难免会积累不少碎茶。
积少成多,数量不少。
对待这些平时撬碎攒下来的茶叶,煮茶应对起来也不难。
很简单,用茶包。
网上买点植物纤维制成的茶包(隔渣袋),往里装入适量碎茶后,绑紧袋口。
需要煮茶时,往内放一包碎茶。
这样在煮开后,不必担心碎茶渣“满场飞”,等到最后收拾时,壶内全部沾满碎叶,清洗过程无比糟心。
直接提起碎茶包,再照常清洗,收拾过程更省力省心。
《5》
很早前,看过一本散文集。
名为《慢煮生活》,作者是汪曾祺老先生。
书里描述的场景,很适合做这篇的收尾。
治大国如烹小鲜。
如果将冬天的生活比作烹饪,那么,它一定最适合文火慢炖。
像过冬滋补时,用丰富的原料,慢慢炖一锅鸡汤。
精心烹调,保留最鲜美的滋味。
冬日漫漫,煮茶也很适合慢生活。
煮上一锅茶香萦绕茶汤,能让冬日不再显得沉闷。
过冬,煮茶,煮老白茶。
其实,没有严格的茶类限制。
散茶饼茶不拘,只要是好茶,都适合煮上一壶甘醇味美的香汤!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