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鲁西南方言揭秘:趋趋(蛐蛐)的独特文化解读

08-06

鲁西南方言揭秘:趋趋(蛐蛐)的独特文化解读



一种趋趋

《汉语词典》给“趋趋”的解释是“拼音qū qū,即促织,今谓蛐蛐。犹促促、急匆匆的样子。”的意思,本文只说其在鲁西南方言里,把促织称为“趋趋”的意思。民国十六年《济宁县志》方言篇中有“趋趋,促织也。趋本读若促,今人每读如字,误。”释义,民国二十一年河北《景县志》也有“趋趋,即蟋蟀也,亦名促织。”的释义,明代沈德符所著 《野获编·词曲·俚语》也有“﹝京师﹞又呼促织为趋趋,亦入声之误。今南客闻之习久不察,亦袭其名误矣。”的解释。由此可见,“趋趋”这一称呼以前就有之、且使用面积较广。

趋趋、蛐蛐、促织实际上就是蟋蟀。“促织”称呼的来源于蟋蟀的叫声,如晋代崔豹的《古今注》中“谓其声如急织也”,是形容蟋蟀鸣唱如织布机的声音时高时低,仿佛是在催促织女飞梭速织,“促织”之名由此而来。宋代杨万里的诗句“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明代朱之蕃的诗句“闲阶声彻琐窗中,暗送梧桐落叶风。高韵不缘矜战胜,微吟端欲助机工”,这两首诗也道出“促织”的来历。“促织”还有趋织、催织、纺纱娘之称,也有趋趋、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等俗称。

花丛月下总吱吱,正是秋声欢唱时。得意之时多失意,三五成群捉蛐蛐。据说,从唐朝开始就有人斗蛐蛐,兴于宋,盛于明清。古人斗蛐蛐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蛐蛐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笔者以为,斗蛐蛐要适可而止,不要玩过火就行了。

波斯猫的图片多少钱一只

捷克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