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道勇与作品《梅花仙子》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刘雨薇 摄影 刘雨薇
去过自贡旅游的人,应该都体验过当地的“三绝”:恐龙、盐史、彩灯。但融入了自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小三绝”,一样值得观摩、体验。龚扇、剪纸、扎染,这三项手工技艺融入了自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是自贡的文化名片之一。近日,封面新闻记者探访了龚扇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龚道勇的工作室,并跟随这位手艺人,从选竹开始,了解龚扇的制作和历史。
龚扇,又叫做竹篾丝扇,由清代制扇名家、龚道勇的曾祖父龚爵伍所创。在一场“赛宝会”中,龚扇一举夺魁,被送入宫廷中,得名“宫扇”。因由龚氏家族所创,又称“龚扇”。龚扇由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而成,扇面犹似织锦绢绸般光亮细腻。在第三代传承人龚长荣、龚玉文手上,龚扇走向了世界,被誉为“中国第一扇”。
龚道勇与龚瑶妤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龚道勇年少时跟着父亲龚玉文学艺,是龚扇的第四代传人之一。他的大女儿龚瑶妤,是龚扇的第五代传人之一。
用头发丝七分之一薄度的竹丝
编织出“敲击有鼓声”的龚扇
中国的竹编作品众多,要说龚扇与这些竹编产品的区别,龚道勇用两个字形容:精细。这种精细既体现在选材,也体现在工艺。
龚扇的原材料对竹子的要求很高。龚道勇介绍,每年的7月至12月,是采竹的时节。龚扇一般选用一年青的阴山慈竹或黄竹为原材料。一年青的竹子韧性最好,而为了争夺更多的阳光,背阴而生的竹子竹节更长,模样更清秀,在准备龚扇的制作材料竹丝的时候,会更加省时省力。
制作龚扇的原材料
采回来的竹子需立刻灌满水,以防竹子脱水干裂,接下来就是破竹、撕竹丝、挂丝。撕竹丝的过程也就是对竹丝进行抛光的过程,这是编织出来的龚扇光亮如素绢的关键。龚扇编织分为穿、吊、镶、破等手法,不染色,不作任何化学处理,呈现竹丝的原色之美。“龚扇就是用最普通的材料编织出最好的效果。”龚道勇如此形容龚扇。只是目前,龚扇最后一个制作步骤“成型”,仍旧是龚氏一族的秘密,也是龚扇技术最核心的工艺。
龚道勇在处理采买回来的竹子
经过五代人的传承和改良,龚扇技艺的精密程度得以登峰造极。在龚道勇父亲龚玉文手上,龚扇的备料步骤得到改良。原本的备料过程需要和编织过程同时进行,用一根竹丝,撕一根竹丝,保证竹丝的质量。但如此不仅制作速度慢,制作时间也被局限在7月到12月之间。龚玉文想出了一个方法:将撕好的竹丝泡在水里,延长材料的保存时间,使用之前再挂丝即可。小小的改进,却使得龚扇的技艺突破了季节的局限,变得全年皆可生产。
竹丝
工艺是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改良的。龚道勇介绍,龚扇的分类有三种:中档、高档和精品。而评判、区别的标准则是一公分宽度中竹丝的多少。中档的龚扇作品,1公分的宽度中有10根左右的竹丝,制作时间在1个月左右;高档的龚扇作品中,1公分宽度中有21-22根竹丝,大约耗时两月有余;精品龚扇则能够在同样的宽度中,达到28-29根左右的竹丝,耗时至少半年。这种追求到极致的精细,是在龚道勇手中完成的。
在第二代传承人以前,龚扇基本都以花鸟、山水、字画为主题,人物主题的龚扇少之又少。这是因为竹丝的薄细程度,决定了无法精细地表现人物的五官和表情。“山水主题的龚扇,多一笔少一笔,其实不太能看出来。但是人的五官像不像,一眼就知道。”龚道勇介绍,在第三代传人对竹丝的精细度进行改良之后,人物主题成为了龚扇的代表之作,因为“只有人物主题才能体现出龚扇技艺的精髓”。
龚道勇
而在龚道勇的手里,这种精细程度更上一层。在他之前,制作龚扇的竹丝已经能够达到薄如蝉翼的程度,但龚道勇改进之后,竹丝甚至能够达到头发丝七分之一的薄度,编织出来的图案栩栩如生,好似工笔画一般。“五代人一百多年只做一件事情,基本把竹丝的薄度做到了极致。”龚道勇如是说。
除此之外,龚扇的另一个特点:敲击扇把有“鼓声”,也依赖于竹丝精密的编织。因为龚扇的编织要求每一根竹丝都要绷直、排列紧密,因此在敲击扇把时,能够听到“咚咚”一般好似鼓声的声音。
15年编出一把“好”扇子
“成也龚扇,败也龚扇”
龚道勇从1980年开始参加工作,当时并未从事龚扇的制作。“最开始我的工作是营业员。说来也是因为热爱,觉得编出来的图案这么美,所以自己想要亲自做。”
学习龚扇制作,是龚道勇自己提出的,不为利益,只为热爱。当时龚道勇上午上班,下午就用业余的时候跟着父亲学习龚扇。经过几年的学习,经由龚道勇的手撕出来的竹丝,已经要比其他人准备的要更细、更薄。“在学习过程中,父亲对我的要求相当严格,因此我的手艺才有机会达到现在这个程度。”
从学习到独立完成一件作品,龚道勇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但在他看来,能够编出称得上好的作品,已经距离学习制作龚扇过去15年左右。“15年前的扇子,还是为了编扇子而编扇子,我觉得还是比较失败。只有经过自己的摸索,领悟贯通技艺之后,才能带着想法去做。技艺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益于他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龚扇技艺明显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2000年,龚道勇产生了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的念头。要获得这个称号,自然要拿出在全国范围内都能称得上顶尖的手艺。他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准备了一幅最能够代表龚扇,也最能代表他个人最优手艺的作品——《箜篌图》。而所谓龚扇中的精品,据龚道勇介绍,正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龚扇作品《箜篌图》
《箜篌图》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就在箜篌的这十余根斜弦之上。“做竹编的都知道,编直线是很不容易的。竹丝的宽度不一样,要编出直线来已经很难了,《箜篌图》中还要编出十余根宽度一样、倾斜度一样的直线来,就更难了。”受力不均、热胀冷缩,都会导致斜弦的参差不齐。但是龚道勇不怕,他用过人的本事和耐心,编织出了这一把《箜篌图》,后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如今再说起这件作品,龚道勇已经将其视为自己作为手艺人的底气,自信满满。
提到龚扇的传承,龚道勇自然希望更多人加入技艺的学习中,但他更希望能够有专业的龚扇图样设计者出现。“龚扇都是由专业的人在设计。以往有一位我父亲合作了很多年的师傅,至今我们用的很多图样都还是他设计的。”既要懂龚扇,还要能设计出体现其特点的图样,龚道勇介绍说,这是目前龚扇制作中紧缺的人才类型。
“成也龚扇,败也龚扇。”龚道勇在采访中所说的这一句话,道出了龚扇发展的困境。人们喜爱龚扇,认可龚扇,正是龚扇精细的特点。但也正是这一点,局限了龚扇的发展,让它困顿于自己的世界中,难以增加更多新的制作方法和实用性的途径。“离开了精细这一点,就只有龚扇的形,而没有龚扇的‘神’,只能称为竹编。”在龚道勇看来,竹编作品全国各地都有,而龚扇,只能是龚扇。
海报制作:苏佳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