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山西北部惊现战国小刀币宝藏

07-24

山西北部惊现战国小刀币宝藏

选自《中国钱币》2003年02期,黄锡全

近年来,我们陆续见到一些中国早期货币的新材料。这些材料,或有所披露,或尚未见诸报道。现介绍近年在山西发现的两批战国小刀币山,以飨读者。

一、山西北部发现“蔺”刀和“西刀”

2001年12月,据悉在陕西神木东南山西境内的桥岔滩河边(一说在内蒙南部的清水河),不久前发现一罐小刀币,约有60-70枚,保存较好。其中大部分为两个字和四个字的所谓“西刀”(插二),还有几枚“蔺”字刀和几枚刃部上方较宽的无字小刀(属我们所分尖首刀戊型皿式⑵),也有部分无字。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到其中的“蔺”字刀3枚,,•西刀”46枚(文字较清晰者约22枚,其中4字者数枚,“西刀”若干枚;形制属西刀但字不清晰或无字者23枚,戊型尖首刀ID式1枚)。生坑,铁青色,锈起层。

1.“蔺”字刀

征集到3枚。据悉,流传到社会上还有几枚。形制与传世的基本类同,钝首,刀刃、刀背略有弧意,刀柄面有一竖线,柄背平素,刀面铸一,'蔺”字,刀背平素,圆环。

第一枚,文字较清晰,重8.17克,通长115、身长65、柄长37、身宽10、柄宽5、环径13毫米(图一:1)。

第二枚,文字较清晰,重9.91克,通长119、身长67、柄长38、身宽10、柄宽5,环径14毫米(图一:2)。

第三枚,字迹不太清楚,重8.67克,通长117、身长69、柄长35、身宽10、柄宽5,环径13毫米(图一:3)。

2.二字“西刀”

此次征集的46枚中大约一半以上有“西刀”二字,但文字多不清晰。形制基本一致,四周有廓,柄面两条竖线,柄背多为一条竖线。与三字或四字刀相比,二字刀的刀刃、刀背相对较直,刀首斜坡相对要短,刀身相对要窄。其中一枚,通长120、最宽9.5、身长71、柄长34、环径12—15毫米,重5.64克(图二:1)。

另一枚,通长120、最宽9、身长73、柄长32、环径11—15毫米,重3.89克(图二:2)。

本文所附拓图还有两枚,分别重3.8和3.66克(图二:3、4)。

一般重在3.6—5.6克之间。

3.三字(或者四字)刀

刀上有三个字或四个字的约数枚,有几枚文字还比较清晰,与二字“西刀”和一字“西”刀形制基本相同。但仔细比较,刀刃、刀背弧度相对要大,刀首斜坡相对要长,刀身相对要宽,份量相对要重。一般通长122、最宽10、身长75、柄长31、柄宽5.5、环径横12.5—竖16毫米左右。其中四枚分别重4.51、5.08、5.35和5.79克(图三:1-4)。柄面两条竖线;柄背或一条竖线,或平素。

4.无字刀

征集到的这类刀,有的无字。其形制多与二字“西刀”类似(图四)。

5.无字戊型III式刀

同出还有数枚我们所分戊型m式小尖首刀。这种刀在山西北部曾有成批出土。此次征集到的其中一枚,通长120、最宽11、身长78、柄长31、环径11毫米,重3.75克(图一:4)。

二、山西北部发现小尖首刀

1999年,山西北部(据说出自代县)发现一批小尖首刀,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到300余枚(其中有不少残断),形制属我们所分戊型II—IV式。正面或有文字或数字(插三)。戊型II式很少,III式较多,最多的是IV式(图五)。IV式约占三分之二,形体细小尖长;背笔直,与柄连成一线;柄细;环似针鼻孔。通长一般在100一110毫米左右,刃部最宽处一般在5毫米左右,柄宽1.5-2毫米,身长74-77毫米左右,首部斜坡长47毫米左右,刀身下部最宽仅4毫米左右。称重11枚,分别为1.27、1.27、1.28、1.29、1.32、1.47、1.47、1.51、1.51、1.52、1.55克,平均重约1.4克左右。这种II式和皿式刀中,有的有不同文字,我们曾作过介绍,图见拙著《先秦货币研究》310-311页,形制特点介绍见拙著《先秦货币通论》208页。周卫荣先生曾经检测其中戊型DI式刀币3枚,所得数据如下:

三、有关问题探讨

这两批刀币的出土,可以说明和探讨下列几个问题:

1.赵国是否铸行过“蔺”字刀,虽有传世品,但多存疑问。这次同时发现数枚“蔺”字刀,并与时代相近的刀币同出,说明赵国的确铸行过“蔺”字刀,过去著录的传世“蔺”刀应当可信。其铸行年代下限可能在“蔺”地入秦前,即公元前282年(《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17年“秦拔我两城”),当铸于“蔺”字圆首圆肩圆足布和•'蔺”字平首尖足布之后。这一发现,为最终确定赵国铸行过“蔺”字刀币找到了出土地及同期货币共存的证据。

2.与“蔺”刀共存的货币,有我们所分尖首刀戊型ni式的小刀和“西刀”。这种刀曾在山西北部有出土③,我们推定为战国中晚期赵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狄人所铸④。现在得知其与“蔺”字刀和“西刀”同出,证明我们过去的推断是正确的。

3.所谓“西刀”,我们根据战国文字,,西”字与,,卤”字混同的现象,认为有可能是赵国北境即今之山西繁峙东百里的卤城所铸,也是赵国北境少数民族的刀币⑤。遗憾的是,三字刀的第二字目前还难以肯定,第一和第三字之间究竟是两个字还是一个字也难断定,故其确切的释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形制上细分,三字的西刀背形弧度较大,刃部较内凹,刀身稍长,份量要重;而二字西刀的背和刃部多较直,刀身稍短,柄部稍长。根据刀币演变的一般规律,二者时代虽然相近,但前者应当早于后者。面部文字,三字刀的最后一字为“止(之)”字是可以肯定的。我们注意到二字刀的“西”与三或四字刀的“西”写法略有小别,即二字刀的“西”之上笔一般不岀头作“人”字形,不知是否为两个形近字别的字。我们还注意到,刀铭头尾两个字之间的字形比较分散,似乎像两个字。如的确是两个字,目前还难以释读。不过,我们曾经见到一枚这种多字刀的拓片,中间之字比较紧凑,像是一个字(图三:5)"',由此怀疑上述所谓像两个字的,有可能是此字的分离形。如果真是这样,根据字形,我们推断是“遇”字,可释为“西遇之”三字。考虑到“西”下每有“刀”形,如不是“彳”旁的变形(如吴季子之子剑的逞旁S),似可将“西刀遇之”读为“西遇之刀”。有的“遇字”的“禺”下似“戍”形,如不是“禺”形下部的延伸,有可能是“遇”字叠加之音符,因为遇(疑母侯部)、戍(shu书母侯部)音近。

假如这种考虑不误,“西遇”有可能就是“西俞”,典籍或作“先俞”。西,心母脂部。先,心母文部。二字双声,遇,疑母侯部。俞,喻母侯部。二字叠韵。《诗•大雅•緜》:“率西水浒。”《水经注•漆水》引西作先。美女“西施”,典籍或作,'先施”L《史记•赵世家》:“反空分、先俞於赵。”《集解》引徐广曰:“《尔雅》曰西俞,雁门是。”《正义》:俞音戍。郭注云:“西愉即雁门山也。”按:西、先声相近,盖隆山、西输二山之地并在代州雁门县,皆赵地也。其地依郭注在雁门山。谭其骤《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赵、中山国地图页将“先俞”定在今之代县西北,可能比较符合实际。这样,与刀币出土地点也相吻合。其地东离我们原来考定“西刀”为“卤刀”之“卤城”不远,同在呼沱水源头一线。考虑到二字刀与三或四字刀的“西”字写法有别,在没有充分证据之前,目前我们暂且保留将“西刀”释为“卤刀”的意见,将多字刀暂且释为“西遇(俞)之刀”。这种刀当是山西北部呼沱水源头一带流行的刀币。属于赵境。如“卤刀”确应释为“西刀”,就当如赵国“白人刀”,或作“白人”,或省称“白刀”和“白”,为“西遇之刀”之省。当然,这只是提出一种释读,是否如此,还有待更多的证据。

4.戊型II—III式尖首刀,山西定襄城南曾有出土七Iv式刀,过去虽见于个别著录”,但不知其确切地点。这次第一次得悉其出土地点在代县一带,还发现戊型HI式刀与“西刀”同出一处,这就为研究几者的关系提供了依据。我们估计,所谓“西遇之刀”和“卤(西?)刀”,与戊型皿式刀的年代应该相距不远,但二者可能没有直接的演变关系,使用的部族或区域(分布)可能不同。

5.戊型II-IV式刀,形体较小,尤其是田式,究竟是实用刀币还是象征品,在没有发现刀上有文字的证据以前,犹豫不定。现在基本可以推定,戊型II式、III式应该是实用货币,是刀币走向没落、经济衰弱在货币上的体现。IV式是否是实用货币,还可以讨论。我们暂且倾向于是。

6.有关金属成分及铸钱工艺,还有待技术测定和专门研究。

翡翠手镯鉴定书纤维交织结构

九成宫醴泉铭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