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志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21工厂的退休职工,也是一名南京雨花石收藏人。小小雨花石,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南京的文化名片,承载了一段段爱国情缘。
1946年,我出生于南京市秦淮区毛家苑44号,是家里的第十个孩子。我从小喜欢捡石头、玩石头,在施府桥小学念书时,时常和小伙伴一起跑到雨花台玩耍。当时我看雨花石就是一块块普通的石头,直到加入少年先锋队,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辅导员卢紫光告诉我,“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雨花石也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从此,我对雨花石肃然起敬。
在中学念书时,学校组织我们参观梅园新村纪念馆。在周恩来总理的会客室的圆桌上,我看到一盘青色的雨花石。讲解人员介绍,这是解放前总理在百忙之中到雨花台一带亲手捡拾的,为了纪念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好友恽代英等先烈。自此雨花石在我心中的分量更重,看到雨花石仿佛看到了像恽代英一样昂首挺胸、神色坦然,为新中国的成立慷慨就义的共产党人。
从那时起,我就想,雨花石承载着革命先烈满满的爱国情怀,其千变万化的图案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要收藏雨花石、展示雨花石,让更多人通过小小的石头了解南京,了解新中国的历史,了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一家人住在二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哥哥们经常爬上屋顶给漏雨的房子铺塑料布,母亲和姐姐为了几厘钱缝芭蕉扇边、糊火柴盒,在生存的压力下,哪还有闲有钱买石头?当时,我经常骑自行车到六合横梁、马鞍、灵岩一带,买不起商贩的石头,就在他们房前屋后被遗弃的石头里寻宝。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在总统府附近看上一块呈现白梅花的雨花石,身上钱不够,恰好商贩个头体型和我差不多,我就脱下外套,换得了那枚雨花石。 一颗颗收集,一枚枚找寻,至2000年左右,我收藏的雨花石已有上万枚。彼时,经历了改革开放,祖国的发展天翻地覆,我家也先后从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搬到了50多平方米的楼房,再到如今近200平方米的大房子。我从厂里提前退休后有退休工资,在朝天宫开了一个古玩店,买石头玩石头早已不成问题。 2003年,我把家里的二楼腾出来,办起一个雨花石收藏展览馆,取名“石宝斋”。起初主要供“石友”交流参观。后来,街坊邻居也到家里来看,“石宝斋”开始向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免费开放。为了让更多人欣赏雨花石、了解雨花石的历史文化意义,2013年,由我负责提供展石,社区专门腾出三间办公用房,打造了一个南京雨花石科普馆。
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所谓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我给一颗颗雨花石取名字,题诗词,用雨花石进行艺术再创作。2014年,恰逢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策划了“城殇” 雨花石展,用我和“石友”共77枚象形雨花石再现当年那段惨痛的历史。2017年,十九大召开前夕,我和建邺区南苑街道吉庆社区共同举办了“喜迎十九大”雨花石展,我用21颗雨花石组成鲜红的“党”字,左右两侧共摆放56颗雨花石,象征56个民族,最下方有3颗绿色风景石衬托,寓意青山绿水,饮水思源,源远流长感党恩。 近年来,有人欲高价收买我收藏的雨花石,我一块都没卖,收藏的意义不是独自欣赏和经济价值,更应是社会价值。雨花石科普馆主要参观者是青少年,尤其是寒暑假和节日、双休日,许多孩子参观过后,还把同学带来。曾有一个名叫朿婧萱的小学生在参观过后,特意画了8颗雨花石送给我,让我非常感动。
回望过去,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轨迹都应祖国发展而变。在祖国的培养下,我大哥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参与创办了云南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地质研究所,二哥在齐齐哈尔市第七中学担任历史学课老师,四哥南大毕业即到西昌从事地质研究工作。感念祖国的发展,五年前,我以近古稀之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感谢祖国的发展,让我得以安享晚年,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
我愿做祖国大地上的一颗“雨花石”。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将用雨花石展览歌颂祖国、赞美祖国。未来,我还将继续发挥余热,创作更多作品,让越来越多的孩子饮水思源,通过雨花石展爱南京、爱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南京雨花石收藏人 张志多 交汇点记者 鹿琳 记录整理 视频/音频 蒋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