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兔生病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才能保障兔生产良好经济效益,并使其持续发展。 兔和其他动物一样,当其受到体内外各种不良因素的作用,也会发生疾病。但兔是经济小动物,与其他家畜相比,在解剖生理、生活习性和行为上有许多特点,饲养管理上也存在很大差别,结合兔生产实际,现将导致兔生病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1、环境条件差
环境即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兔的环境,是指其周围各种外界因素的总和,包括各种自然条件因素和兔生产者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都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经由各种不同途径,单独或综合地对兔机体发生作用和影响,引起各种各样的反应。
兔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外界环境因素,有些对兔有利,有些对兔不利,甚至有害,如污染的空气、饮水和场地,水源不足,气候骤变,炎热、潮湿、寒冷、光照不足等。这些不利或有害的因素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使兔生病,甚至死亡。
兔周围环境中各种不利或有害因素越多,致病因素也就越多,环境就越差,兔子就越容易生病。因此,要养好兔,就必须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并通过建造适宜兔生产的场舍,同时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以改善和控制环境条件,满足兔生产的需要。
2、饲养管理不当
动物种类和品种不同,其饲养管理的方式方法就不同。同种动物,因其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所处生理时期不同,以及季节或气候条件不同等,其饲养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兔饲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根据兔的解剖生理学特征、生活习性和行为,以及饲料与营养学研究资料,并结合兔生产实践提出来的,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饲养管理措施将不断完善。如果不懂科学,不相信科学,进行粗放地饲养管理或错误的饲养管理,必将给兔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机体健康造成损害。比如饲料品种单一、选择不当或配合不合理,易致兔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症;饲料突然变化,饲喂不均,饲料发霉、腐败或变质,饲料调制不当等,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及中毒病;饲养密度过高、拥挤,舍内通风不良等也易导致多种疾病。
总之,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消除许多致病的外界因素,同时对疾病的内因产生良性影响,否则就容易使兔生病。
3、卫生防疫工作未落实
卫生防疫工作包括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卫生打扫、场舍消毒、杀虫灭鼠、疫病检查、防疫注射、药物预防和病兔处理等,同时涉及场舍选址建造、种兔引进和日常饲养管理等。 卫生防疫工作对于改善和控制兔舍环境因素,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的发生与流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控制其他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作用。
因为通过各项卫生防疫工作的认真实施,不仅可以使场舍清洁,空气清新;更重要的是能消除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及传播这些病原体的媒介物,或降低其危害性;同时可使机体的免疫力提高,增强其抵抗疾病发生的能力。因此,各兔场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尤其是现代大规模、集约化兔养殖场,必须对此给以足够的重视。
4、应激因素所致
应激因素广泛存在于机体内、外环境之中,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应激因素,引起机体一定的反应。在兔正常生活活动中,体内外各种因素都在不停的发生变化,但大多数变化比较轻微,机体已经适应了这些变化(也就是说已经习惯了),有时并不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些变化,这样就不会产生应激反应。
只有那些变化比较大、发生比较突然,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因素,才能引起机体较强的应激反应,如气候突变、突然更换饲料、粗暴地捕捉、长途运送、燃放鞭炮等。处于应激状态的动物,惊慌不安,机体免疫机能抑制,抵抗力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