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0月14日电 (丁思 李亚龙)“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兰州人就爱在黄河边捡石头,挖掘机在黄河作业,倒出来的泥沙堆在岸边,拿着铁钩子的人们立马冲过去,谁的铁钩子先接触到石头,这块石头便是谁的。”回忆起过去寻石“经历”,70岁的郑忠沉浸在30多年收藏的快乐之中,“爱石头也疯狂,一方黄河石,都有一个故事”。
兰州是中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母亲为这座西北小城带来了生生不息的源泉,更为当时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道“趣味”,那便是捡石、赏石、论石。
“马踏飞燕”、“黄河母亲”、“女娲补天”、“丝绸古道”……不同色泽、不同材质的精品奇石整齐排列,现为甘肃省观赏石协会会长的郑忠对每一块石头“如数家珍”,向记者讲述石面上的经典故事。
1983年,郑忠开启“寻宝之旅”。当年,身为军人的他在腾格里沙漠边缘进行对抗演习。“清晨和傍晚时分,太阳照射在戈壁滩上,石头闪闪发光,非常好看。”一日,他和队友散步,发现一块戈壁石上画有一名少女,如同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太不可思议了,很神奇”。
“飞天少女石”摆放在郑忠的办公桌上,“这块石头让我与赏石结缘”。自此,郑忠爱上了“捡石头”,闲暇时就骑着自行车,拎着袋子,拿着铁钩子和装有水的塑料瓶,“看到好石头,水直接喷上去,就知道它的画面如何,质地如何”,型、质、色、纹、韵、题、座是他对好石头的基本标准。
相较于80年代“玩石头”的郑忠,75岁的满全泰算是“慢了半拍”。他说,90年代初,随着民众经济条件日益富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凸显。那时,他和好友加入“玩石”队伍。
拾到宝贝让满全泰“为之疯狂”,他说,“心情会特别高兴,不是高兴一天、两天,起码要高兴一个月到两个月;会整天惦记着去看看,去擦擦,半夜睡觉醒来又去瞧瞧它。那时捡石头比较纯粹,还没有市场和交易的概念”。
1997年,甘肃举办了首届黄河石展览,“买卖石头”逐渐走热。满全泰说,会有农民专门捡石头,“1块钱、2块钱人民币,买家在农民院子换一块称心如意的石头”。如今,一方好石开价便上万人民币。
满全泰说,黄河流经的区域多,包揽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了类型丰富有趣的黄河赏石,主要有画面石、景观石、象形石等,配以适当座架,便可成为室内陈设或案头清供。
海内外国家和地区的“石友”也前来甘肃寻“黄河奇石”。现为甘肃省观赏石协会顾问的满全泰说,2000年,韩国、日本等地客商前来兰州参展“淘石”,“以石会友”。
2013年,台湾客商来兰州参加石展,至此并多次前来甘肃“切磋交流”。“台湾花莲地区奇石较多,以水冲石为主,主要石种为飞鸟、海鸥形状的象形石居多,他们对甘肃画面色泽鲜艳的黄河石‘新奇不已’”,2015年,甘肃省观赏石协会常务副会长高平均带着甘肃“黄河石”前往台湾参展,受到当地“石友”欢迎。
在全国石界,素着“赏石市场在柳州,赏石理论在兰州”之说,甘肃石友查询史料,用文字品鉴每一方石头承载的记忆。
满全泰说,中国自古就有供石、拜石、敬石、谒石之习俗,历经千年风霜雷雨、激流险滩磨砺的黄河石,有其独特的外形特征,更是黄河文化的载体,是黄河母亲给予兰州民众特殊的“文化大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