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袁世凯83天皇帝梦:如何发行7亿袁大头?

10-20

袁世凯83天皇帝梦:如何发行7亿袁大头?

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为何能发行7亿多枚袁大头?流通半世纪?

在世界货币流通史上,银元(又名银圆)是个为人所普通接受的硬通货。银元15世纪末始铸于欧洲,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属于泊来品,所以,银元在民间也称“洋钱”“洋钿”“花边钱”“大洋”等。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廷首次在西藏铸行“清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闽台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银圆(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银元遂成清代国币。

清代国币称为龙洋,以银币为主币,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银币、宣统元宝等,总重量为(26.3--27克),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25.7856808克),其含银量89%进行铸造。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成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并且,还逆历史潮流而动,复辟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一场闹剧就此结束。

袁世凯上台后,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形式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国币条例》公布的同年,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

令人费解的是,袁世凯称帝时造了很多“袁大头”(仅壹元“袁大头”就铸造了75000万枚),死后还一直流通,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彻底退出流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袁大头”的出现,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光绪年间,由于各省铸造银元,却和当初铸造纹银一样,不仅重量和成色不能统一,数量上也难以控制。辛亥革命爆发,各省因急于用款,不仅加工赶铸银元,还滥铸铜圆,滥发钞票和军用票,币制更加混乱。北洋政府执政前,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为此,北洋政府才下决定进行国币改革的。

《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其主要内容是规定钱币的铸造发行权归民国政府所有,原先的各个官局所铸造发行的1元银元,由民国政府兑换并改铸,在一点的时期内,承认它们的价值等同于国币1元的价值。国币中的主币是1元银元,其重量是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6.408钱),材质是银占89%,铜占10%,锡占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

当时钱币的换算关系和人民币一样,以十进位,1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由于袁大头1元银元币型规整,图案新颖,有明确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识别,因此,袁大头银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并很快在全国的范围内流通。因袁大头壹圆银币币型划一,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很快受到了社会认同和接受,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龙洋,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

由于是政府行为,尽管袁世凯在位时间不长,但是,一国货币并非儿戏,不能因人费事,所以,袁世凯时代的《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一直被后继者执行。

经过多年铸造,加上其信誉很高,“袁大头”数量增多,流通渐广,虽僻处边陬,也有其踪迹。“袁大头”银元的通行促进了银元的统一,也为“废两改元”准备了条件。

1927年,国民政府停止铸造发行袁大头,开始铸造开过纪念币银元(孙小头);1935年发行法币,禁止银元的流通,这在理论上说袁大头开始停止流通。但在现实中,因为民国时期战乱不断,货币制度混乱不一,法币通货膨胀严重,袁大头依然在坊间广泛通用。1950年左右,为了稳定西藏,沈阳和成都造币厂铸造了一大批“三角元”大头,运往西藏当做流通币。

直至上世纪60年代,人民币才渐渐彻底取代“袁大头”。“袁大头”这才从实用货币转身为收藏品种。“袁大头”在货币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它是中国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

(图片来自网络)

金镶玉吊坠款式图片大全

龟的种类介绍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