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揭秘大红袍:武夷岩茶的王者究竟隐藏了哪些秘密?

08-02

揭秘大红袍:武夷岩茶的王者究竟隐藏了哪些秘密?

前四回,我们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分别比喻了武夷岩茶五大系列中的水仙、肉桂、名丛和奇种,今天我们就说道一下武夷岩茶的扛把子系列——大红袍。提到大红袍,但凡喝过武夷岩茶的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哪怕没喝过武夷岩茶的人,也会说:我去过武夷山九龙窠,亲眼见过大红袍,有照片和视频为证!但是,你要认真问一下哪怕是武夷山世代做茶的茶人,到底什么是大红袍,相反大多含糊其词,顾左右而言他。 “大红袍”,就像“五绝”之“中神通”王重阳一样,名震天下,又神秘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层一层,揭开大红袍的神秘面纱。因为必须引经据典方能洞见真实,所以此文较长,8000字左右,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适合孜孜不倦的爱茶之人研读,耐心不足者请路过不送。

业界认为,大红袍的涵义有四个层面:一是为武夷岩茶名丛之首的茶树大红袍;二是指九龙窠祖庭的母树大红袍;三是作为武夷岩茶商品品种的茶叶大红袍(包括纯种大红袍和拼配大红袍两种);四是作为武夷岩茶公共品牌的统称大红袍。

一、武夷岩茶名丛之首——茶树大红袍

我们都知道,在武夷岩茶传统五大名丛中,大红袍名列第一,其他四个品种均以单株形式真实存在,各有其名,即大名鼎鼎的武夷岩茶四大名丛。(有兴趣者请查看拙文:最丰满形象的武夷四大名丛解读,看完即懂)

既然大红袍是名丛之首,那么历史上是不是应该真实存在?距今近400年历史的大红袍茶叶,到底是不是现在“九龙窠”祖庭的6棵茶树呢?让我们查看一下相关记载,由于记载多为文言文,有阅读障碍的读者请略过记载原文(红色正文部分),直接看结论。

清代郑光祖撰著的《一斑录》(又名《醒世一斑录》),号称清代百科全书,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录武夷名茶“大红袍”的历史文献。《一斑录·杂述四》48页记载:

“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闽地,即福建;建,即指建州、建宁府;旗,指的是叶片舒展开的新茶。”

据此倒推五十年,武夷山“大红袍”盛行于世最晚当起于1795年,时值乾隆六十年。 也就是说,大红袍名声鹊起应在清朝中期。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清光绪中期,福建闽清人刘训瑺所著《玳琅书楼茶话》中亦有三条关于大红袍的记载:

其一云:“武夷天心、天游二岩,所产之茶,岁不过数斤,寺僧视为上品,并不出售。惟显者富商到寺,则烹而啜之。”

其二云:“武夷天游岩之上,有古茶树一株,旁皆危岩,不易采摘,须胆壮者缘梯而上,方可采下。叶大数指,名曰'大红袍’,因叶面微红故也。每年只能焙制一斤许。贵游者,寺僧以少许饮之,为岩茶最佳品。”

其三云:“大红袍为武夷特种之茶,产危岩中,人工难于采取。旧闻茶熟时,利用猴子攀树,次第采下。因猴子衣红袍,故名。现山中罕蓄猴者,不知用何法采取。”

1918年农历二月廿六至三月初五日,“现代徐霞客”蒋叔南曾游历武夷山长达九天,并撰有《武夷山游记》一文,亦可佐证刘训瑺所说无误:

“窠为天心永乐寺,植茶最繁之区,极品之大红袍即产于是,谷极狭长,约三里,谷底一岩突起,高可三十余丈,曰龙头岩。岩半有水渗出,所谓大红袍名茶即植于岩下,枝干扶疏,高仅三尺余,叶甚葱郁,正在发芽。其旁有一种,名副红袍,此外茶类极伙。

天游亦产大红袍,香味极浓,饮后移时,齿颊生凉,胸臆间皆有余芳。是则可异也。去年(按:1917年)大红袍每两价值十六元……”

上面一段文字,可与1940年农历九月廿九日,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时任崇安(武夷山市原名崇安县)县长刘超然引领下,游览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母树后的记载互相衔接:

“闽省武夷山产茶之佳,名闻中外,有最良者称曰“大红袍”,假冒其名者虽多,究实大红袍茶则极少。在山坡路中半山之间,距离路面约十余尺高,有此种茶树多株,丛生团聚,面积高七八尺,广十余尺,每年产茶仅数斤而已,政府建一小屋于近处,春季派人保管,摘完便去,唯茶树四方无围篱,但知其物可贵,然尚未尽其保护之道。”

1941年1月,担任福建示范茶厂(武夷山市茶厂前身,为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公司合资)厂长的张天福与吴心友(时为星村制茶所主任)和林馥泉(时为企山直属制茶所主任)到天心寺访查大红袍。后来通过林馥泉的孜孜以求,他们取得天心寺寺僧和制茶师傅陈礼乐的信任。当年5月18日采茶日,张天福和林馥泉得以在九龙窠崖壁上见到三棵大红袍,并开始参与采制和学习大红袍的制作技艺。

1943年,林馥泉在其著作《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中,对上述史实有三处详实记载,与蒋叔南1918年所言契合:

“大红袍,产天心岩九龙窠,有正副二株,笔者获天心寺中老僧之信任,得观其正株,其采制法详见本书附篇。”

“寺僧因游客对大红袍,每不爱惜,任意采摘,故以另一名茶——此茶即称奇丹(生于九龙窠半崖山)由坑脚凿石为阶,攀登而上代之,真正之大红袍则知者极鲜。”

“大红袍产于九龙窠中,是处系一岩罅,岩顶终年有水自上由石罅滴落。”

刊载于《旅行杂志》1942年第5期,署名万峰的《武夷纪游》一文,也难得地有关于九龙窠大红袍的记载:

“大红袍系植于距天心永乐寺三里的九龙窠地方,靠着九龙岩,离冈子地面四公尺高一个石罅中,其面积恰可容三株茶树的地位。树高两公尺,其枝叶与普通茶树也没有怎么分别,每岁不过采茶四五两。”

茶叶专家叶鸣高在《闽茶》月刊1946年第7、8、9期,发表了历时五年撰写的《武夷祁门茶树品种之调查与研究》一文,也证实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树的存在:

“大红袍,在九龙窠之西端山坡,其旁石壁流泉四时不绝,地当山坡梯级坛地第二级二行第二株(北→南)……作者调查该丛藉多年包头周吉亮君之助,得见此株,此株与林馥泉氏所见是否相同,尚待考证。……大红袍之历史悠久至少六十龄以上,故其丛今已直径约一公尺,周及三公尺有老干十余茎。”

叶鸣高在文章中,还说在火焰峰下之北斗下石坛边缘、正鬼洞背后东进上一层路之北坛两地,发现大红袍茶树各一株。

1944年2月,陈舜年、俞庸器、徐锡堃、向馨合著之《武夷山的茶与风景》(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外销物质增产推销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编印)亦有大红袍之记载:

“首先要介绍的是大红袍,这声望简直是太大了,它生长在离天心岩三四里的九龙窠,属永乐禅寺(统称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据调查,真正的大红袍在九龙窠最后较高的一个岩旁边,岩壁中有一小孔,常有泉水从岩孔中流出,旁有茶树数株,靠岩壁者为正大红袍,相邻者为副大红袍。大红袍的采摘制造极为讲究,且有极繁重的仪式。成品茶不过半斤左右,其成名虽然由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陈德华主持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和繁育推广工作。在岩茶主产区天心村村干部全程陪同下,陈德华逐村、逐户进行调查,并向其它有关国营茶场和前辈茶人,多方了解大红袍,均无人提到天游岩或其它山岩还有大红袍茶树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历史上武夷山多处山岩确有大红袍茶树生长过;

2、九龙窠的母树大红袍历来归天心寺所有,寺僧为保护真正的大红袍,有正副之分,通常瞒天过海;

3、1980年代,陈德华考察证实:除九龙窠外,其它山岩已无自然生长的大红袍茶树存在。

那么,母树大红袍中到底有几棵是真正的大红袍呢?下面随我来到母树大红袍的祖庭——九龙窠,或许就能揭开此谜。

二、九龙窠祖庭——母树大红袍

“大红袍“三字正式出现在九龙窠,是1940年代的事,证据就是吴石仙在九龙窠崖壁茶树旁的摩崖石刻:“大红袍”。 吴石仙是民国初年崇安县第33任县长。民国二十一年(1943年),吴石仙游览天心寺时,僧人以佛茶招待。吴品赏之后,大加赞叹。茶叙后,寺庙住持便带吴县长去九龙窠看茶树。时值黄昏,残阳似血,丹岩如火,映衬得崖壁上的三棵茶树红光闪烁,宛如披了一件红袍。吴石仙问起茶名,住持脱口而出:大红袍。吴县长遂挥毫题下“大红袍”三字。真正将题字搬上摩崖的是天心寺僧人,1944年至1945年请在宝国岩、马头岩做包头的黄华友师傅刻成,出资3方大米(每方6.7公斤)。

今天我们在九龙窠看到的母树大红袍确有6棵,而前面诸多记述都说是3株,到底怎么回事呢?让我们穿透历史迷雾,探究真正的答案。

1958年,陈德华在福建长乐一中时,看到该校美术老师陈礼调到武夷山写生时,画的九龙窠大红袍是3株。

1962年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剪了3株大红袍的若干枝条,扦插繁育在杭州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品种园内。

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来武夷山时,在陈德华陪同下,前往九龙窠剪取3株大红袍的若干枝条带回位于福安县社口镇的省茶叶研究所扦插繁育。

据安徽农学院1993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中,《清上明制茶法》章节记载:九龙窠石壁上现存有茶树6棵,从“大红袍”石刻旁上层第一棵算起,按顺序编号,上层4棵,编号1,2,3,4,中层1棵编号为5,底层1棵编号为6。

那么,3株何时变成6株?据武夷山市农业局原局长、著名茶专家罗盛财回忆:“1980年建九龙窠名丛圃时,将大红袍原台面东侧依地势连接,砌小梯台两级,每台各植一株,分别由母树1、2号株压条移栽。这样原来的四株加上新植的两株,所以六株。”

至于具体何时由何人将3株变成3株,4号株是何品种?罗盛财老人家也回忆不清楚。

好在茶界权威王镇恒、王广志主编的《中国名茶志》中, 姚月明主编之福建卷记载,姚月明曾于1960年代末在九龙窠、火焰峰、北斗峰等处存在大红袍茶树的地方,在衰老茶树上剪穗扦插十余枝培育,成活三株。一株在北斗峰扦插成活,称北斗一号;另一株在九龙窠扦插成活,称北斗二号;至于第三株,坊间传说在武夷山茶科所不对外公开。由此推断,这神秘的4号株最有可能的就是姚月明先生在九龙窠扦插成活的北斗二号了。(此问题或因某种原因,史料有限,多方考证,未能互相印证,故只能作此大胆推断,欢迎有准确史实支撑的高人指正。)

2009年春茶季期间,福建农林大学詹梓金教授运用基因测序技术,组织团队对九龙窠六株母树大红袍进行了分析。他们从以下有代表性的地点采集品种的春梢为试验材料:天心岩九龙窠大红袍母树1号株、2号株、3号株、4号株、5号株、6号株;御茶园大红袍、星村镇前兰村陈起茶园大红袍、星村镇黄村林士忠茶园的奇丹;御茶园北斗、上梅乡下阳村翁有英茶园北斗、星村镇曹墩村邱卫东茶园的北斗;福安市社口镇福建省茶科所茶树品种资源圃的大红袍(正本)、大红袍(副本)等种质共14个样品。通过对上述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述14份茶树种质样品分布为6类种群。

第一类:御茶园北斗、上梅乡下阳村翁友英茶园北斗和星村镇曹墩村邱卫东茶园北斗,它们都有共同的基因组成,属于同一品种,即广泛种植的北斗一号;

第二类:星村镇前兰村陈起茶园大红袍、星村镇黄村林士忠茶园奇丹、御茶园大红袍、九龙窠大红袍母树2号株、九龙窠大红袍母树6号株和福安社口镇省茶科所大红袍(1964年引种正本株),基因组成一致,为同一品种,即奇丹。

第三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1号株和大红袍母树5号株,亦为同一品种,即雀舌;

第四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3号株;

第五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4号株;

第六类:福建省茶科所大红袍(1964年引种副本株);

基于前述文献记载和以上基因技术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母树大红袍1、5号株同源,为雀舌;

2、母树大红袍2、6号株与福建省茶科所大红袍(1964年引种正本株)同源,均为奇丹;

3、母树大红袍3、4号株不完全同源,有一定相似性。4号株为前述姚月明先生扦插在九龙窠的北斗二号。而3号株则别无选择,就是历史上仅存的名丛之首大红袍母树本尊,以下两文献可互相佐证。

邵武协和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教师翁绍耳于1940年奉命调查邵武建阳崇安三县茶业,经月余步行400余里而撰成《邵武建阳崇安三县茶业调查》,发表于当年《协大农报》第4期。文中有关于大红袍之详细记载:

“大红袍茶系产于武夷山天心岩永乐禅寺三里许之九龙窠,窠边架一板屋,为看守大红袍者所居,而茶植于屋之数武大石壁下岩脚寻丈,有崩石罅隙处,石壁凿级可登,上仅方丈之地,植茶三丛,人谓向外之一丛较高者乃真正之大红袍,旁二丛乃副军也。其叶不甚大,品种无甚特异,只芽略带淡红色。大红袍年产不多,少五六两,多七八两,价值数百金。”

抗战期间,与滇红茶始祖冯绍裘交好的知名茶人童衣云曾于1940年在《闽茶季刊》第1期发表其1939年3月草成的《武夷茶新考》一文,亦记载作者九龙窠访大红袍记:

“是茶为天心峰永乐禅院所有,在离寺三里许之九龙窠。岩边架板屋,即用以守视者;距屋数十武大石壁下,岩脚寻丈处,有崩陷罅隙,大红袍即植其上。缘石壁凿级可攀以登,地约方丈,植茶三丛,人谓其中之二,乃副军也。

4、福建省茶科所大红袍(1964年引种副本株)已经发生变异,与九龙窠六株母树均已无缘。

至此,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数量和品种的悬案,破解完毕。为破解此悬案,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发现一些专家教授编写的茶书,也多有互相矛盾之处。由于历史久远,很多史实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兼听则明,多方印证,缜密推理,方得找到真相。

三、武夷岩茶商品品种——茶叶大红袍

历史上真正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后来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最好的年份,成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蒋叔南游记证实,1917年一两大红袍价值16块银元(折当时大米1000斤),足可见其珍贵。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赠送他四两母树大红袍茶叶。尼克松不知极为珍贵,曾私下向周恩来抱怨毛泽东小气。周恩来后来为此对尼克松解释说:“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把大红袍由来告知,尼克松听后顿时肃然起敬。

现代商品茶大红袍的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人当属岩茶泰斗姚月明与陈德华。姚月明对大红袍的培育研究,从1950年代初就开始了。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丛调查,得知九龙窠、火焰峰、北斗峰三处有大红袍,但较衰败。这期间,姚月明从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后面,并已存活两棵。1958年因建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拔除。文革时期,姚月明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下放到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但他仍偷偷利用业余时间培育大红袍,并成活三株。为向茶界前辈吴觉农先生致敬,姚月明将其中一株沿用吴觉农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后来由姚月明恢复命名大红袍。此茶树繁殖300多株,经多年试验,制茶率极高,香气滋味广受赞誉,开始广泛栽种于各山岩。

1985年11月,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所长陈德华值参加省茶叶研究所五十周年庆之际,私下向老同学黄修岩提出,带几株大红袍茶苗回武夷山引种。在黄修岩的支持下,陈德华得以“秘密”引回五株大红袍,种在武夷山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现在武夷山大面积种植的大红袍种源,就有此品种,其品质最优,深受茶人和市场欢迎。

1980年代中后期,大红袍开始供应外贸,但数量远远不够需求。随着茶叶科学技术的日臻成熟,无性繁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武夷山许多茶农都种植了姚老推广的“北斗一号”大红袍和陈德华引种的茶科所正本大红袍。由于姚老与大红袍这种异乎寻常的关系,由他监制的大红袍比其他的大红袍贵上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当年姚老签名制作的大红袍年仅20来斤,成为各地茶商争相竞购的奇货。1985年,陈德华先生用大红袍正本株首推的大红袍小包装,投放市场后,也供不应求,反响极大,极大提高了大红袍的知名度。

上世纪末,雀舌、奇丹和北斗一号作为大红袍的原料,开始大面积推广成为武夷山茶树种植的主要品种。纯种大红袍成为市场广泛推广的大红袍商品。纯种大红袍是指以上述三种茶树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此类大红袍均无性繁殖并不存在代数,故没有江湖上误传的二代或三代之说。

随着社会经济和武夷山的旅游事业的发展,知道和喜欢大红袍茶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单一大红袍茶树为原料制作的大红袍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为此,陈德华率茶科所工作人员又研制出了一种以水仙、肉桂打底,以大红袍或其它品种拼配的拼配茶,陈德华将这种拼配茶也名之为“大红袍” ,此即拼配大红袍。经专家们审评,拼配出来的“大红袍”完全具备优质成品岩茶的所有特征,可以作为商品茶投放市场。事实上,这种产品成了热销的王牌产品。自此,大红袍的拼配技术就成为一种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当然,这种拼配,需要相当的经验与技术,有较高的技术含金量。各茶叶品牌竞相研究的大红袍拼配技术,也成为各自的商业秘密。

武夷岩茶的生产过程,特殊而又复杂。由于茶青的来源不一,采摘的时间不一,做青技术不一,每一个制作环节包括烘焙火候的不同,都可能影响到成品茶的质量和口感。所以哪怕同一个茶厂,不一批生产的成品茶,质量都不完全一样,而市场对商品茶的质量却是有一定要求的,为此国家制定了国家标准(GB18745-2002《武夷岩茶》)对大红袍的品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为了保证大红袍符合市场需求和国家标准,就必须严格遵守国标技术规范。

如今,经过武夷山几代新老茶人们的努力,大红袍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红袍商品茶品种数量也不断增长。“大红袍”,终于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成为武夷岩茶公共品牌,甚至成为武夷岩茶的统称。

四、武夷岩茶公共品牌——统称大红袍

武夷山拥有优越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奇秀甲东南”,素来以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闻名于世。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复杂,正如茶学泰斗陈禄教授在其著作《茶业通史》和《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写道:

“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每名茶人要把传承茶文化,推广大红袍这个武夷岩茶的公共品牌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政府和各类协会组织在推广武夷岩茶公共品牌的路上,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让我们从时间轴,回顾一下大红袍作为武夷岩茶公共品牌的发展历程:

1994年,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获福建省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会通过。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

1999年12月,武夷山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入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母树大红袍作为“主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景观”之一,成为“双世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

2004年,武夷山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启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通知》。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山市政府对母树大红袍停止采摘进行留养,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大红袍管护档案。

2006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了大红袍推荐国家标准,并于同年8月正式实施。武夷山市按照“国家标准”规范操作,大红袍开始大批量生产,品质已达到母树大红袍水平。

2007年10月10日,“乌龙之祖、国茶巅峰——— 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最后一次采摘自武夷山九龙窠的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2008年,由张艺谋策划的大型茶旅互动项目《印象·大红袍》启动建设。

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来福建考察,首站就来到武夷山,考察燕子窠生态茶园,对武夷岩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几百年技艺传承,九万里风鹏正举。今天,随着武夷岩茶成为高端茶礼的代表,“大红袍”作为公共品牌名气如雷贯耳,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大红袍”——真如中神通王重阳,名震天下,神秘而又神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虽然慢慢的褪下了神秘的面纱,但在武夷岩茶的江湖里,永远是名副其实的扛把子大哥!

参考资料:

1、 清代郑光祖《一斑录》;

2、 清代刘训瑺《玳琅书楼茶话》;

3、 民国蒋叔南《蒋叔南游记》之《武夷山游记》;

4、 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1943年);

5、 万峰《武夷纪游》(《旅行杂志》1942年第5期);

6、 叶鸣高《武夷祁门茶树品种之调查与研究》(《闽茶》月刊1946年第7、8、9期)

7、 陈舜年、俞庸器、徐锡堃、向馨《武夷山的茶与风景》(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外销物质增产推销委员会茶叶研究所1944年2月编印);

8、 王镇恒、王广志《中国名茶志》(2000年12月,中国农业出版社);

9、 翁绍耳《邵武建阳崇安三县茶业调查》(1940年《协大农报》第4期);

10、童衣云《武夷茶新考》(1940年《闽茶季刊》第1期)。

上回回顾:武夷岩茶还有个系列叫“奇种”,是你未曾听过的故事

相关链接:看到此文你才知道,武夷岩茶不止是水仙肉桂,懂“名丛”才算茶人

相关链接:看完你就真懂武夷岩茶之肉桂,就如让人爱恨交错的“西毒”欧阳锋

相关链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岩茶江湖之“五绝”谁更领风骚?

西瓜碧玺有收藏价值吗

鹦鹉鱼产卵了怎么办能出来小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