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卓资县三道营古城:乌兰察布的文化遗产探秘

04-21

卓资县三道营古城:乌兰察布的文化遗产探秘

“战国晚期,赵国扩土北疆,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变革。公元前307年“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乌兰察布阴山南部地区并入赵国的疆土,并分属于云中、雁门、代三郡的管辖。在长城南部筑建了一些城市、戍守的城障和屯田村庄。秦沿袭赵国郡制。西汉时期隶属并州刺史部管辖,为雁门郡、定襄郡、代郡三个郡的辖地。东汉时期,建武十六年(40年)后,汉北边各郡重归汉朝,并由郡县制改为州县制。汉灵帝时(168—189年),定襄、雁门等郡因战乱不休,名存实亡。建安二十年(215年)后,东汉王朝失去对上述地区的控制。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后,鲜卑迁徙至匈奴故地,十余万匈奴部落归并鲜卑。2世纪中叶,鲜卑部落的首领檀石槐在弹汗山辍仇水(今兴和县大青山西麓后河流域)设立牙帐,统辖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鲜卑军事部落大联盟在此建立。235年,鲜卑部落大联盟瓦解。此后鲜卑拓跋部兴起。这一时期,本地区文物遗迹较多,有长城、城址、村落遗址、墓葬等,反映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同时也是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争夺的重要地区。

卷云纹瓦当

三道营古城东城南墙及远处的小平顶山

卓资县三道营古城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土城子城址”。位于卓资县梨花镇土城行政村。城址坐落于阴山山脉南麓大黑河南岸的台地上。城址东西为大黑河河谷延伸地带,南部为丘陵地带,北依河对岸的大黑山。城址地势呈西部高、东部低的缓坡状。城址内的南部是土城子村,110国道紧邻城址的南墙外,东西向而过。

城址依其建筑年代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又可分为南、北两城。整个城址略呈长方形。东城向南前凸。西城的南北两城平列,北城的西北部向北外凸。各城紧密相连在一起。城址设有瓮城、马面、四角角楼。

西城:呈长方形,东墙长570米、现存有马面5个。南墙长480米,现存有马面2个。西墙长670米,现存有马面5个。北城墙分为东西两段,西段长280米,有马面2个。东段长200米,向南移100米,东段有一段残存向北延伸的城墙,被河水冲毁。在西城内南城墙向北230米处,筑有东西向的隔墙,长480米,把西城分为南北两城。城墙为夯土筑建,墙宽8—10米、残高6—8米,夯层厚10—15厘米。马面外凸,略高于城墙,外凸10—15米、宽8—10米。除东南角楼无遗迹外,其余拐角均设角楼,角楼为圆角方形,东西长10米、南北长12米。城门位于在南墙的东段,宽10米,外置瓮城,为方形,边长30米,瓮城门开于东侧,宽12米。在西城的北部设置有城门。

东城:依西城的东墙而筑,是后来增建的。略呈长方形,东墙长600米、宽9米、残高5米,方向10°,有马面4个。南墙长410米,有马面2个。南墙西端北折,与西城的南墙相接,距离130米。北墙的西段被毁,残长170米,方向300°,残存有马面1个。城墙为夯土筑建,墙宽8—10米、残高5—8米,夯层厚15—17厘米。马面外凸,略高于城墙,外凸12—13米、宽12—14米。现存东北、东南、西南三个角楼,高出城墙约1米,为圆角方形,东西长17米、南北宽19米。城门位于在东墙的中间,宽10米,外置瓮城,为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45米,瓮城门开于南侧,宽14米。

战国、汉时期的遗存主要分布在西城。在西城北部分布有东西两处院落,东院东西长70米、南北宽110米,在东北角有一方形建筑台基基址,边长30米、高1.5米。西院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10米,其南部有一长方形建筑台基基址,东西长38米、南北宽25米,墙宽3米。在西城中部偏北分布两处建筑台基基址,东西50—30米、南北32—22米。在西城内的地表散布有建筑构件和陶器残片。建筑构件有砖、板瓦、筒瓦、卷云纹瓦当等。陶器有釜、罐、盆、钵、豆、甑等。此外,城内还发现有沟纹砖和大量的钱币,有“半两”“开元通宝”“元丰通宝”“崇宁重宝”“至道元宝”“元祐通宝”“嘉祐通宝”等。在东城内没发现有遗迹现象,地表发现有极少量的明代粗瓷片,东城城墙的夯层厚于西城城墙,坚硬程度亦弱,城墙夯土中包含有汉代陶片,所以东城应为晚期增建的。

该城址的筑城的年代为战国晚期,西汉时期沿用,其范围是西城或西城的北城。唐、辽时期可能也沿用过此城。明代时期扩建了东城,同时可能对西城进行过修缮。城址北1.6公路处是东西走向的赵北长城。秦代为云中郡的辖地,西汉时属定襄郡。根据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与考证,以《水经·河水注》荒干水(大黑河)流经的定襄郡所辖各县,考定出了武皋县故城位置,为呼和浩特市东郊陶卜齐城址。在其东有武要县,该城址的地理方位和规模建制与之相符。又“武要”地名出现于北魏时期,有“武要北原”之称,《魏书·太祖纪》载:“丙辰,西登武要北原,观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九十九泉位于阴山的北侧,在该城址东北约25公里处。据此推断此城为西汉定襄郡的武要县城址。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在大同边外设置官山卫,以安置归附的蒙古首领不颜朵儿只率领的众部,不久后不颜朵儿只率部逃归漠北,官山卫便废弃。官山卫城址就是今卓资县三道营(梨花镇)土城子城址。(文/胡晓农 摄影/张文平 丹达尔 孙国平)

祖母绿切工

七彩鱼红卡有什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