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沈华解读西周时期玉质工具与随葬玉器独特之处

06-09

沈华解读西周时期玉质工具与随葬玉器独特之处

(接上期)

介绍完了西周礼器和装饰器,这一期我们接着介绍一下西周时期的玉质工具;

一、西周时期玉质工具的特点

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使用玉质的材料制作工具,才使人类逐步进入了磨制和选择玉石的阶段,也是玉文化逐步成型的萌芽时期,但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玉质的工具的实用性逐步被替代,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虽然玉质工具类在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偶有发现,但是这个阶段的工具更多的已经不具备实用功能,而逐步成为礼仪祭祀活动中的一个象征物品;

虽然玉质材料的工具只是西周玉器中的一个小品种,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个品种的真实存在,而且就我们目前所见,基本延续着前朝时期的造型,很难具体规定出准确的制作年代,换句话说,这种器型有可能是早期文化的遗存,也有可能是当时制作的礼仪用品,具体的种类就是玉铲、玉凿、玉刀、玉角觿几种。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西周的玉铲、玉凿基本上都是素器,素器很难断代,而玉觿与玉刀都带有雕工,这就很说明问题,其中雕工精细有一柄鸟纹端刃刀,是1980年山东济阳县的征集品,而征集品很难有准确的出土佐证,只能根据其工艺特点进行年代划分,这柄玉刀是青玉质地,纵向琢有两只凤鸟,阴线双钩,有商代的风格,把它确定为西周也是根据其纹饰特点的结果,从工艺制作的角度理解,它的细部特征更符合西周时期的做工。

从考古的资料中,我们发现西周中晚期的玉质刀相对较少。一方面是由于青铜器出现以后,实用功能被逐步替代,另一方面,礼仪用品中,玉质的材料也逐步地减少所造成的。

这时的另一个主要玉质工具题材-玉觿的形状也开始出现变异,尾端逐步变粗,与后来的“冲牙”相似,从这个阶段开始,玉觿也渐渐失去了原来实用的功能,逐渐演化成了一件可以佩带的装饰品。

从这个玉觿的造型变迁,也给我们展示了玉器从新石器时期的“神玉”阶段,开始逐步走入人间,成为封建王侯统治阶层的装饰玉器的演变过程,成为“王玉”的主要品种说明。

二、西周时期的验葬玉器的特点

使用玉器当作敛葬用器的习俗古而有之,但是做成专题敛葬系列的应该是从西周开始,后来汉代顶峰时的“金缕玉衣”和所谓的“九窍塞”,严格意义上都是在西周以玉敛葬的基础上,再继续创造和发明的一种专用器物,西周的敛葬用玉与汉代的“九窍塞”不同。

到了汉代时期,受所谓的仙道理论影响,用玉制作殉葬物品的风气盛行,除了王一级可以使用“金缕玉衣”以外,普通的王公贵族为了保护躯体永存,便使用玉质材料,制作九塞,用以塞住死者的九窍,包括两眼、两鼻孔、两耳孔、嘴、阴部与肛门。

而西周时期,这种所谓的仙道理论还未形成气候,那时的玉质殉葬用品只是一个雏形而已,使用玉质材料制作的敛玉主要是玉覆面,将与面部器官相对应的玉缝坠在丝织品上,形成完整的玉质覆面饰品,盖在死者的脸上。

一件完整的玉覆面大约由14件玉片组成,只有在科学考古发掘的前提下才能有所获。 一般市肆交易中,多见散落出来或者早期出土其中的一件或几件,绝对没有保存完好无缺的原装原套。那些市场上整套完整的装饰覆面想想就知道其真实的来源,至于装饰死者身体的玉饰就很多了。据山西曲沃县曲村遗址12号墓葬的发掘报告记载:

墓主身上几乎铺满了形形式式的玉、石器。面部覆盖两层玉覆面,头部两侧有成套玉玦14件,头下枕并排玉鱼4件,玉鱼两侧各有1件小玉块;左肩脚骨下有1组玉牌串饰;胸部有佩饰3组,上层为由石牌和料玉珠组成的佩饰,其下两组玉璜联珠大串饰;腹部以下有柄形器,玉、石牌串饰;足部有玉板2件,两侧有玉、石殃3对,共6件。

转载上面的考古记录报告,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敛玉在一个西周时期中型墓葬中的存在规模。在民间的实际收藏过程中,不建议大家将此类玉器作为收藏主题,一件殉葬的敛玉佩饰不应有太大的投资价值,因为早期出土和流传,存世数量较多,看看西玛的数量就知道了。

相反,一件西周时期的素壁或者玉琮,尽管没有复杂的雕工,因为使用的功能不同,存世量相对较少,未来市场的价值也不会相同,有缘见到就不要轻易地放手,这样的收藏才会有乐趣。

青铜镜子

铜镜鉴定 图片及价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