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因其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而被后世称为板桥先生。郑板桥以画水墨兰竹著称,兰竹一生,多经风雨,灵秀自出,不折于势。郑板桥所画之兰骨格俊秀,幽香缥缈,所画之竹纵横老辣,笔力劲峭。可谓纵逸清放,属水墨兰竹之中的佼佼者。
郑板桥先后以徐文长、高且园、徐渭、石涛等大家为师。在师法他人之时,郑板桥不仅仅是求其形似,而是学习他人画之中的意蕴,正所谓“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同时郑板桥也并未因前贤而拘泥于古法,他还提出要师法自然,墨竹图中题““凡吾画竹,无师承。多得于纸窗、日光、月影中也。”他以后院的十余万修竹为师,以日光、月光投在地面、纸窗中的竹影为师。故而郑板桥画中之兰竹,极富自然之美。
郑板桥在创作中,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书画三者巧妙的融为一体。以隶书之笔力画竹,以草书之纵逸画兰。故而才有兰竹坚挺洒脱的笔法,才能显现兰竹不容曲折,不落俗套之神韵。
郑板桥年幼家贫,但喜好读书,博闻强记,中科举进士得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却因勤政爱民得罪豪绅,遭弹劾不得已罢官,于扬州卖画维生。板桥先生之人品、官品与兰的清雅自得,竹的宁折不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自古以来,文艺批评家将文艺作品与艺术家的人格相联系,一幅好的艺术品,不但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体验,更是艺术家人格的侧面体现。书画与人品相表里,在板桥先生处,得以体现。
在郑板桥所撰写的《板桥题画兰竹之中》中,有载“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他钟爱水墨兰竹之题材,除了认为兰竹有骨节,有幽香,也以水墨兰竹寄托自己的“用世之志”,更是以水墨兰竹的题材来表达饱受苦难的黎明百姓的关切。就如同郑板桥在题画诗中所写:“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