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玉石行业的打工人,最怕客户问一个问题:“你觉得和田玉的产地重不重要?”
在和田玉市场中,“产地决定论”和“玉质决定论”的问题,就像“我和你妈掉河里先救谁”一样,总是让人无从下手。
什么是“产地决定论”?
和田玉的“产地决定论”,是将不同地区出产的和田玉,比如新疆料、俄料、青海料等严格区分,并且区别对待的分类方法。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新疆和田玉的统治地位,防止其他产地玉种混淆视听。
什么是和田玉“玉质决定论”?
“玉质决定论”则与“产地决定论”截然相反,提倡彻底抛开产地之分,取消门户之见,仅以玉质本身的表现来评判和田玉。
很显然,这种看法针对的同样是新疆和田玉,不过却变成了“倒皇派”。
产地与玉质之争何时而起?又因何而起?
大约十几年前就出现了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起因则是由于和田玉新国标中,广义和田玉概念的出现。
广义和田玉第一次将非新疆地区,以透闪石为主的玉石,划归入和田玉范畴。从此就有了“哈密瓜不产于哈密,和田玉不出自和田”的说法。
虽然当时已经有大量的“其他料”流入市场,但将这些“乱七八糟”的玉视作正统,对和田玉行业来说不亚于一场地震。
可以这样说,和田玉的产地论与玉质论,其实就是广义与狭义和田玉之争的变相升级。
这两种论点都有哪些优势?
“产地决定论”易于理解,接受度高,具有良好的普及性。同时对于产地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和田玉的理解与认知。
“新疆的玉最好”,可能是所有玩家对和田玉最早形成的看法。
“玉质决定论”则更加符合广义和田玉的大趋势,对玉种的包容度更高,相对来说也比较客观。
不以出身论英雄,就避免了先入为主的傲慢与偏见,也更容易看清和田玉的本质。
产地和玉质,究竟哪个能决定和田玉的真实品质呢?
恐怕两种都不能完全决定。
一方面,“产地决定论”的看法比较偏激,经常会惨遭打脸。
比如俄碧在饰品性上,就明显高于和田碧玉。还有像青海的野牛沟料,巴沙的金糖料,都有着不输新疆料的品质。
另一方面,“玉质决定论”门槛较高,很容易变成商家混淆视听的手段。
况且玉质是种综合表现,不可能用几个指标就准确表达。况且“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强行量化反而会过犹不及,或者顾此失彼。
那要如何才能客观地评判和田玉品质?
首先,分清产地。
这里纠正一个看法,分产地不一定就是为了搞“地域歧视”,而是因为不同产地的和田玉,原本就有完全不同的玉质偏好。
于田山料的细白,且末糖料的温润,和田籽料的油性。该有的必须要有,不该有的就不要过度追求。
其次,看清玉质。
虽然玉质表现不能量化,但玉质的特点却能够研判。结构、密度、细度、油性、脂粉、老熟度,对任何玉种都有参考价值。
找亮点的同时也要找短板,缺点比优点更加重要。比如油性与老熟度不足的料子,再白再细也是块石头。
最后,抛开成见,综合研判。
不要只在乎产地,也不要只想着玉质,因为这两种人都很容易变成挨宰的“肥羊”。
不同的产地就是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就是喜欢不一样的玉质。搞清楚产地,然后就去买自己喜欢的。
毕竟告知产地是商家的责任,评判玉质才应该是玩家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