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刻家叶子
叶子的工作室坐落在三坊七巷,从古意盎然的门庭缘侧步入室内,一方静谧清雅的空间,豁然呈现在眼前。
这里是叶子的“游艺”之地,也是她特辟的一方“市隐”之所。在其间,她刻石、画稿,也学琴、试茶,浇花、理草……她喜欢将自然之美留驻于生活空间之内,四时枯荣,一株幽草一片花瓣,都会给她带来灵感,“这是茉莉花,跟其它茉莉不同,你看它的枝条顺着墙壁向上攀延,寻求阳光和水分,这种自然的动态、优雅的曲线美,将来我要在作品中把它表现出来……” 叶子介绍道,“很多时候,灵感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
自1991年入行以来,她像一枚不知何处飘来的“叶子”,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在寿山石世界的“扎根”。现在,这位柔婉秀美的闽北女子,作为福建省妇联闽宁协作工艺扶贫人,将带着寿山石走向更广阔的山海,接下来,一起走近寿山石雕刻家叶子。看她如何与石头缘定一生!
20岁的她 闯入寿山石世界
第一眼见到寿山石,叶子就彻底沦陷了。
那是1991年,20岁的叶子,在鼓山樟林一家公司做设计,朝九晚五,按部就班,人生规规矩矩。
命运的转变发生在一个雨夜。鼓山脚下的樟林一条街,是寿山石手工作坊的集聚地,彼时一卡车一卡车的石头从寿山乡运来,在石摊上售卖一空,等待着变成雕刻家手中精美的石雕。
一次她经过附近,运石头的卡车里掉下来一颗原石,在雨水的冲洗下,石头亮得发光,她觉得太美了,美到无法用语言形容,便迫不及待地寻到一家店里问,“雕石头的人告诉我,这些石头是寿山石,雕刻的费用很高,当时的我还无力承担”,叶子沮丧之余,做了一个突兀又大胆的决定——自己就是美工,何不自己尝试雕刻?由此,她迈出了转行刻石头的第一步。
对于寿山石行业,她是个半途“闯入者”,跨过“准入门槛”并无捷径,也艰难得多。
刚开始,叶子只能自己摸索。打磨、车坯、锯石头,凭着朋友送的几把雕刻刀,她雕了又磨,磨了又雕,乐此不疲。渐渐地,冰冷厚重的寿山石在叶子眼中呈现出了灵性,“每一次雕琢都好像在跟石头‘对话’,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我慢慢对寿山石雕刻有了越来越多的领悟”。
叶子作品
叶子在历史文化传统中寻找灵感,也从大自然中捕捉物态,随着技艺的不断磨炼,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几年前,叶子正式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为师,陈礼忠老师在创作上有“石无贵贱”之说,他曾用“废料”构筑了寿山石雕刻艺术上多次高峰,这令叶子对“石料”与“技法”的认识上有了新的觉悟。陈师的创作另一特点是审美的现代性,即石材的色泽、质地是否与题材完美结合,突破陈规创造新的价值范式,其重要性远在美石美材的物性之上。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探索,在师父的指点之下,叶子对寿山石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叶子作品
“一通百通”,叶子钻研广泛,兴趣多面,雕刻时于题材、技法上均不受限。“我是个演杂技的。”叶子笑言。对寿山石浮雕、薄意、圆雕等雕刻程式语言的理解和纯熟把握,让她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心手相合的“自由”状态。她认为,雕刻既像探险,又像解谜,“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审美情趣,不能困囿于套路中,灵感是与每块独一无二的石头碰撞而来的”。
在诸多寿山石品类中,叶子对花坑石尤其痴迷,原因无它,正因花坑给创作带来的挑战。“花坑的最大魅力就在于雕刻的过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花坑不够通透,色彩肌理变幻莫测,雕刻的过程仿佛走在不可控的边缘,‘处处遭遇险境,又时时柳暗花明’,但总能突破限制,渡过‘难关’,这时获得的成就感是最大的。”在这种看似“不可控”之下,她推敲、探究、尝试各种表达的可能性,也得以突破惯性,使创作生出新意。
在花坑石上,她追写流变不居、有常理而无常形的造化:烟云变灭,酝酿着挥不去的万千意绪;千锤百炼的线条,构造出虚虚实实的画面质感。“这石头上的画不是画出来的,是找出来的,我只是把看到的用黑线圈起来而已。”叶子说。在她的刀笔下,花坑的纹理时而幻化作缓慢行进在戈壁沙漠的驼队,时而变换成江南水乡的蕉窗小景,既有生活的真实,又饱含艺术的灵动,氤氲清朗,意趣无穷。
勤奋刀耕 寻找艺术的多样可能
叶子对生活有着无限热情,除了钻研雕刻技艺,她跳埃及舞、弹古琴、设计饰品,喜欢去野外爬山,偶尔也下下厨。于她来说,眼所见、口所尝、鼻所嗅闻,脑中所想、心中所感,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连接起来,保持敏感、打开感官,它们自会内化为艺术创作所需的养分。“艺术来源于生活,想要获得创造力,就不能给自己预设过多界限,它需要丰富的内涵,也需要不断扩展新的观察视角和审美视野,大胆跳出,放开眼界,从其它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并随时为己所用,才会产生更多个性化的创新。”叶子说。
叶子作品
叶子看重“创新”。对于传统,她进入其中,也能跳出其外。
勤奋刀耕多年,她一直不断寻求突破自我的可能性,寻找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的契合点。她认为,寿山石雕的传承本来就有着多向的路径与广阔的空间,“创新”是时代使命,也是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当有的“高度自觉”。2015年,为她摘得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的《琴瑟和鸣》,就是一次成功的创意雕刻尝试。
在这件作品中,她利用巧色分层雕刻,糅合以寿山石雕薄意、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并创新融入了木雕、漆艺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衬托作品的艺术效果,实现了传统寿山石雕的创造性转化。通过“物境”“情境”“意境”的融合,将中国传统古典女性的柔美气质展现得鲜活生动。
文创产品
如何让寿山石雕真正走入现代人的生活,让古老的非遗手艺焕发生命力,也是叶子一直思考的问题。学美术出身的她,大胆运用创意元素,对原本只能作为收藏、观赏的寿山石作品进行创新,开发符合当代生活需要的文创产品,把艺术与美,诉诸日常用品之中。
抗疫期间,她结合青海民间传统刺绣,设计出一款青绣防疫荷包,荷包中装有防蚊虫的中草药,雕刻而成的青绿蝴蝶点缀其上,分外清新雅致。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寿山石文创产品,让寿山石雕从展柜、案头,走入了日常生活中。“这就是艺术品的生活化,日用品的艺术化。”叶子说。
工艺扶贫 走向更广阔的山海
在寿山石雕行业打拼了三十年的叶子,如今已有所成就。在竭尽所能促进寿山石雕艺术发展之余,她希望能够更多回报于社会。
“(对于做公益这件事)我从小就有触动,等我有资金、有技术就要带动很多人,只要有这个能力去帮助别人,就要尽量帮。”二十几年来,她从自己的家乡——闽北山乡,带动四十多人加入寿山石队伍,用“工艺”帮助他们脱贫。“金钱的扶持只是一时的,有了致富的手艺,才是真正铲掉了‘穷根’。”叶子说道。
2004年,她创办叶子艺术园,如今已有入室弟子20余人。她教授的徒弟几乎都是女性,说起缘由,她坦然地说,“寿山石色彩这么丰富,世间有的颜色它都有,品种这么丰富,有一百多个品种,它需要多元内涵的注入,不应该只是男性的专利,应该也要让女性加入进来,先从小配饰、小挂件教起,我想让更多女孩子接受这门艺术、进入这个行业。”
叶子被邀请参加2018年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类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班,为学生讲授寿山石雕刻技艺
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宁夏,越来越多的贫困妇女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依靠“指尖技艺” 发展“指尖经济” ,探索脱贫新路。
2020年6月,闽宁两省区妇联签署两省妇联签订《2020年闽宁妇联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书》,组织闽宁两省区女企业家、女能人互访互学,叶子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在闽宁合作中,叶子将寿山石雕刻与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进行结合,在保护传统文化与工艺精髓的条件下,以跨界融合、当代审美来开阔视野、激活灵感,把寿山石雕刻创造性地应用到宁夏刺绣箱包、服饰、挂件的制作中,让传统工艺真正“活”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传统工艺离不开保护传承,更离不开创新转化。只有转化为现代生活所需,这样的传承才是动态的、可持续的,挽救非遗更重要的是将非遗再创造,增强其生命力和存续力,让它走入当代人的生活,实现活态化的保护和传承。”叶子希望,通过闽宁两地非遗技艺的互动和融合,能够与宁夏姐妹们形成一个长期的合作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宁夏姐妹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好的扶贫不是单向扶贫,而是能够在双向合作中实现共赢,用‘非遗’凝聚起决胜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的精气神,在传承和发扬非遗技艺的同时,闽宁姐妹的心贴得更近、手也牵得更紧。”(图文由福建省妇女联合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