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探索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03-22

探索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的魅力

一、为什么中国书法是艺术

中国画是不是艺术的问题我们不会发生怀疑,可是对中国书法为什么会是艺术的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清楚的。中国书法和别的国家的文字一样,都是写字,为什么只有中国书法能成为艺术呢。这涉及到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问题。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搞清楚。

(一)首先是书写的工具不同。毛笔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书写工具。毛笔有硬毫、软毫,有长锋、短锋,还有专门为了写大字的提笔、楂笔。毛笔书写的笔画具有粗细、轻重、方圆、枯湿、浓淡等等变化,这些变化有利形成韵律感、节奏感,这是艺术表现所需要的,硬笔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毛笔的笔毫是棰形的,可以“八面出锋”,便于萦带、使转,有利书法作品的气韵贯通,有利表现书法的动感,字写出了动感就生龙活虎,具有生气。用毛刷刷出来的美术字虽然具有美感,但是它缺乏动感。毛笔能使线条圆润、厚重具有立体感和力感,力感是生气勃勃朝气向上的表现,有利表现书者的情感。毛笔所独有的功能是其它书写工具望尘莫及的。

(二)汉字有利书法艺术的造型

1.汉字形体独立。汉字基本是“方”的,真草隶篆大致如此,字的宽度大体相等,这样既便于横式排列,也便于纵式排列。纵式排列从上至下书写,有利书法的气韵贯通。拉丁文的字词长短不一,杂乱无秩,只能横式排列,谈不上气韵的问题。

2.汉字笔画纵横交错,相互穿插。为字的造型美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拉丁字母形态简单,笔画交错少,线条单调,不便造型。艺术是忌讳雷同的,形态单调的拼音文字是不可能具有艺术感的。

3.汉字结构复杂,形态生动。汉字是由三百多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的,而拉丁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母。汉字组合形式复杂,有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结构、全包结构、品字或倒品字等多种组合形式。拉丁文的字词都是从左至右横向拼合而成的。汉字笔画多寡对比强列,如“鑫”字24画,“一” 字只有一画,这有利使字的大小、长短发生变化,使书法作品产生有疏有密,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美。汉字还有为数众多的异体字,为艺术的变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如 “秋”、“苏”的左右旁可以移位,左右结构的“鹅”字,可以写成上下结构的字。

4.汉字一字多体。汉字有真草隶篆,每种书体都还可以细分成若干种,这为书家选择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方便的条件。表现庄重可以选择楷书,表现古朴可以选择篆书;表现厚重可以选择隶书;表现活泼可以选择行书;表现奔放可以选择草书。尤其是草书最有利抒发书者的情感。另外草字的结构独特,很多楷书难以写好的字,草书往往将其变成好写好看的字,如草书把“城”字向右的戈钩变成向左钩。草书口诀“玉出头为武”,就是这样来的,“哉”、“贼”、等字都是如此。

以上从客观方面进行了分析,那么在书家的主观方面是如何的呢?

(三)中国书法融入了书者的情感。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是书家在熟练掌握书法技法之后,在书法中融入了书者的情感,书家的审美意识,以及他的性格、学识、阅历等诸多方面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书法中去,使书法具有气韵、神采、意境,成为书家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常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让我们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古代书法家离我们很远,很难理解他们,我们对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弘一法师这三个人物很熟悉,让我们看看他们的书法作品。你看毛主席的这幅《北国风光》气势宏伟;周恩来的作品端庄严谨;弘一法师的作品含蓄典雅这些作品不正是他们人格的画相吗?

由于毛笔这种书写工具和汉字所具有的独特性,加之书法家熟练地掌握了书法中的诸多的技法,技法和书家情感相互作用,使书法成为一种具有气韵、神采、意境的艺术。中国书法毫无疑问是艺术,而且是高深莫测的。

二、书法欣赏的有关问题

欣赏书法能淘冶人的情操,可以和书者达到心灵的沟通。下边我们看《兰亭序》,这篇作品是东晋王羲之和一些文人欢聚时,即兴所写的一篇诗集序文。这篇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气韵流畅,神采飞场,富有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笔画上,方圆兼备,形态生动。仅以撇为例,就有多种形态(以7-9行为例)。字的结构多变,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这幅作品突出的特点是轻巧秀美。欣赏这样的作品,你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就象沉浸在愉悦的环境之中。

《祭侄稿帖》是颜真卿祭奠他惨遭叛匪杀害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这篇书法作品饱含着书家对亲人的怀念和悲伤,对安禄山等叛匪的愤慨,在声泪俱下的情形下,一气呵成的,精湛的笔墨技巧和书者悲愤激昂的心情融织在一起,线条的抑扬顿挫就象心电图一样反映着书者的心绪。这不愧为“天下第二行书”。

书法作品首先是要看字写得好不好,是否有力感、韵律感,整体是否有气势。其次要看是否具有独特的风格。但是仅仅只有这些还不够,作为艺术品要表达出书者的情感,最起码要做到表现形式和书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要统一,情感和笔调要协调。把小桥流水田园诗用巨幅、粗犷的形式表现,就会象林黛玉穿盔甲,显然不合适。古人云:书乃心画也。王羲之、颜真卿的这两幅书法艺术珍品都不是他们特意创作出来的,他们在书写时绝对不会想到要写出一篇留传千古的书法,而是在真情实感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形成的。艺术品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天成。《兰亭序》是在十分喜悦的环境下写出来的;《祭侄稿帖》是在万份悲痛的情况下产生的。历史上形成这样两篇不同风格的神品并非巧合,正象宇宙有天地之分,万物有阴阳之别,人有内向、外向之异,这就必然会出现两个楷模。这是符合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

欣赏书法作品时,每个人的感受会有不同,书法艺术,不象数理化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艺术是百花齐放的,是多元的。由于书家的性格不同,审美观存在差忌,就会使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所表现的美有的雄浑,有的古朴,有的秀逸,有的潇洒,有的文静,有的老辣,有的端庄,有的险绝,各有特色。

历史上有名的碑帖,都是很美的书法作品。但是由于欣赏者的欣赏水平、欣赏角度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喜欢碑的雄强,有的人喜欢帖的清秀,这是很正常的。

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爨宝子碑》是同时代的两篇名作,一个清秀;一个雄强。雄强的作品力感外露,容易使人感受到力,清秀的作品力感内涵,好象是柔弱的女人,其实女人并不一定是弱的,有些女人就很利害、很刚强。这两幅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力感,都很美,只不过力感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美有外表的美和内在的美之分,就象当代选美一样,美的模特不仅要具备五官端正、身材苗条的外在美,还要具备学识丰富、道德高尚的内在美。书法作品首先要具备笔画精良、结构稳妥、章法合理这些外在美的条件,还需要具有力感、气韵、神彩、意境的追求。只有外表的形式美,浅薄而缺乏内涵的书法作品就不耐看,就象脸蛋漂亮的蠢女人,这种“美”就失去了意义。搞书法艺术的人除了要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传统技法以外,还要锤炼“字外功”才能创作出精品,就是这个道理。

三、中国书法的种类

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书体是和字体是密切相关的,书体是按字体的形状来创造的。有什么样的字体就有什么样的书体,但是书体是有选择的,是选择美的字体的字形作为书法的载体。有些书法爱好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书法创作时按照字意去画字,把“山”字画成山的形,把“水”字画成水波的样子,这是违背书法艺术创作规律的。还有的脱离汉字的字形去抽象创作,让欣赏者看不懂,这也是站不住脚。下边我对书体加以介绍:

我们的先祖曾用结绳记事,后来用利器刻划符号,考古学家在大约六千年的陕西省半坡村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片上有符号刻纹,距今五千多年的一些陶器上,刻有像太阳、月亮和山峰的象形符号,或称“图画文字”。这些“文字” 差异很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规范逐渐走向统一。

(一)篆书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大篆

(1)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镜头:对着甲骨文毛笔书丹的痕迹。安阳古殷都废墟遗址,及相关场地。

(2)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小篆。李斯刻石。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隶书

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线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求生动活泼的多样。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的趋势,字势向横向伸展,成熟的汉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把汉字的基本型态确立下来了。隶书的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而又舒展灵动。

(三)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章草的代表人物:汉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张旭、等人,三国有皇象、索靖等人。

2.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很可惜的是,现今没有他的墨迹。“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历代很多书法名家都善今草,黄庭坚、赵孟 、鲜于枢、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锋等书法大师都留下了许多墨宝。

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述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四)行书

分为行楷和行草。

1.行楷。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现代见到的王羲之的很多书法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多是由后人临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迹多数随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 《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2.行草。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行书是界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适用的一种书体,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行草是王献之创立的书体,《鸭头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行书碑帖众多。

(五)楷书

楷书是最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汉钟繇《宣示表》、钟繇《荐季直表》、北魏《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晋王羲之《乐毅论》、晋王羲之《黄庭经》。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一道士知王羲之爱鹅,以白鹅换《黄庭经》,所以此帖又称《换鹅帖》。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南朝《爨龙颜碑》、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颜真卿《勤礼碑》、唐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钟繇对创立楷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宣示表》是晋唐人临摹的。用笔质朴浑厚,雍容自然。体势尚存隶意。魏碑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都属早期的楷书,以方笔为主,开雄强古朴之风。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

四、书法作品的幅式

书法作品装裱起来用于悬挂或收藏的幅式基本有两大类:

(一)卷式作品

1.手卷。这种形式源於汉以前的竹、木简,阅览时展开,收藏卷起来。

当汉代发明纸以后,纸张代替了竹、木简,仍沿用横条式的幅式,将其装裱起来就是手卷如《兰亭序》、《祭侄稿帖》、《书谱》。卷式作品是不悬挂的,这种形式现在还在沿用。

2. 横幅。横幅一般比手卷短一些。它既可以悬挂,也可以卷起来收藏,还可以装在镜框里。横幅适用于墙面高度不大的现代居室。

(二)轴式作品

竖式的作品下部安有轴和轴头,统称为轴式作品

当书法主要用于欣赏时,就要悬挂起来,这就促进了装裱术的发展,宋代以后,就变成以竖向展开为主的幅式。常见的轴式作品有以下几种:

1.中堂。是指悬挂在厅堂正中的作品,左右常辅以楹联相配。中堂也可悬挂在客厅、书斋、居室较大墙面的正中,是竖式作品中最大的一种,常以四尺、六尺、八尺的整张宣纸进行创作。

2.楹联。是以对联为内容的一种对称的书法幅式,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常悬挂在殿堂、庙宇、门楹等处。有的联句很长如昆明湖上的长联。

3.条幅。尺寸大小不等,凡长与宽的比例等于和大于3:1的均可称为条幅。是常见的幅式。

4.屏条。是由若干幅作品并列悬挂组成的。适合较大墙面。

(三)其它幅式作品

5.斗方。是四边周长相等的书法作品。它既可以裱成轴式,也可以裱成卷式,还可以装在镜框里。

6.册页。是按书本的形式装裱成册的一种形式。

7.扇面。是指书写在扇上的作品,是种古老的形式,相传王羲之就为老妪书扇。也可以书写在按扇的形状裁制的纸上,可以托裱成轴式、卷式,也可以装在镜框里。

五、书法作品的印章

在书法作品中一般都要盖印。印章是书法作品中唯一色彩鲜艳的部分,具有鲜明、醒目的特点。它占的位置不大,却象万绿丛中一点红,能使整幅作品的精神为之一振。书法作品铃印始于宋朝苏东坡,迄今有千余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特色。好的书法作品加上好的印章如锦上添花。印章它可以起到证实的作用,调和色彩和调整布局的作用。印章分为朱文印又称阳文印,即所刻的字是凸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印。姓名、字号的印称为名章,其余的印称为闲章。闲章的文字内容较广,主要有斋馆名、籍贯地名、时间和生肖图象等具有标示的内容。也有的是成语、格言、警句。闲章并不闲,从闲章能窥视书者的兴趣、爱好、抱负,能起到引导欣赏者对作品深层的理解。闲章居于不同位置其名称也不一样,盖在作品右上方的印称引首印。盖在较长的作品右边中间的印称腰印。盖在作品右下角的称为压角印。印的大小、搭配、所盖的位置都是很有讲究的。书法用印基本上刻的是篆字,这增添了古朴之气。

六、书法作品的款识

在书法作品中一般都要落款。书法作品和国画都有落款。落款是指画面和正文以外的文字内容。现今留存的晋以前的书法作品,都没有落款,幅式多是横的,常以尺牍、诗卷、手扎或以其它实用的书法形式出现,那时的书法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范畴。当把书法作品装裱悬挂起来,用于欣赏时,自然就要标明书法作品的作者和标明书写内容的出处,宋以后,各种幅式逐渐流行,款识才作为书法作品章法的组成部分。

款识中标明作品是给谁的那部分文字称为上款,标明是谁创作的称为下款。较长的款还可以标明作品的标题、创作时间、地点等。款识有注释作用能对作品予以补充,从而增添情趣。有的大幅国画是书法家合作创作的,由书法家在画面题款。

款字的书体、大小、位置以及和作品如何搭配,都会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在欣赏书法时,款识常是鉴别作品优劣、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待查中)

普洱茶怎么冲泡

海钩钓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