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产地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和工艺传承,是我国传统陶瓷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末民初时期是建水紫陶由粗陶发展演变至无釉细陶的转型阶段,同时也是建水紫陶工艺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建水陶瓷工艺发展史上,有一座不朽的陶碑,它完整地记录了建水紫陶在近代工艺技术探索和研究上的巨大成就,是建水紫陶的基石和灵魂,那就是“陶斗”
陶斗作为建水紫陶在清末民初时期大量生产的代表产品之一,其烧制最早始于清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陶斗因质地较为粗糙,表面上无任何装饰内容且价格低廉,因此在建水民间称之为“白斗子”。
清代道光年间,为迎合清政府高级政要和达官贵人们的高雅欲望和审美需求,陶斗从使用型白豆子逐步发展演变成具有一定纹绘装饰艺术,更为后期建水紫陶的发展定好了核心的基础。
建水紫陶不仅是陶器,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以陶为纸,在不同的器型上创作不同的画面也可根据器型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再次创作,并发挥建水紫陶制作的工艺特点和高温烧制的奇妙变化,使建水紫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而获得人们的追捧。
它同时也被称为文化陶,是因为文化的注入使其超脱了使用的范畴升华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传统中国诗、书、画、印入陶,也是建水紫陶的文化特色。
它因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优良的实用功能、文化艺术结合于一身,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们喜好的收藏新宠,拥有优质建水紫陶藏品成为了大众追求,成为时尚,可以说,要是来到建水旅游,它会是必不可少的珍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