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泉州玉犀巷:古韵长存的玉犀之地

03-21

泉州玉犀巷:古韵长存的玉犀之地

玉犀巷:清代私家园林藏“国宝” 宫庙古地开创“三大最”

望着阳光中的老骑楼,在宁静中回首旧日时光。

台海网3月21日讯 据东南早报报道,小巷深深,古韵悠悠。全长两百余米的玉犀巷,自唐宋一路迤逦而来,留下了古树、古厝、古园林和古庙,承载了一个个名门世家和风流人物的家族记忆。

在这里,一株株百年古树,在无数个日升日落,站成一树芬芳、一树传奇。小巷20号的园林里,百年白兰花散发幽香袅袅,百年榔榆木根深叶茂、四季常青;巷子22号庭院,百年七里香的根叶,化成邻居手中的一剂剂良药。

在这里,一座座闽南红砖古厝,悄然屹立在时光尽头,见证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巷尾,清代举人黄宗澄故居里,两座古厝并排而立,红瓦飞甍雕饰精美,彰显庄严的古典美;不远处的“梅石山房”,是黄宗汉家族的书房,也是泉州古城保存最好的清代私家园林,园内自四川运来的梅花石,堪称无价之宝;小巷9号,是清代名将、鸦片战争中镇守威远炮台的李廷钰故居,他的父亲是中国名将、清代伯爵李长庚,父子俩书写了“一门两武将”的佳话;巷中16号是清代举人洪禹川故居,中西合璧的古厝和高耸的炮楼背后,留下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迹。

在这里,一方“镇雅宫遗址”的石碑,深藏小巷巷名的秘密。原来,巷内曾有座镇雅宫,供奉着掌管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宫内屏墙上曾有座玉犀雕像,玉犀巷名由此而来。如今这座早已无处寻觅的宫庙,在二十世纪初叶,曾孕育出三个“泉州之最”:最早的日报、最早的戏院、最早的中医院。

斗转星移,小巷的记忆在发酵。巷中,鲤城老年大学为老人们开辟了一方精神乐土,孩子们踩着小巷的晨昏长大,平素里的婚丧嫁娶,成长中的人来人往,岁月流转都镌刻在一方方青石板上,铭记在那古树、古厝、古园林,以及街坊的脑海里。

旧时登上“梅石山房”前的池山群,可纵览环城诸峰。

玉犀巷20号

“梅石山房”赏园林 梅花石上观天气

一块天然呈现梅花造型的石头,几株屹立百年不倒的古木,加上残留至今的假山、水池,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梅石山房”,是泉州古城内保存最好的私家园林。

这里原是“观口黄”世家的书房,如今成为鲤城区政协退休人员的活动场所。物换星移几度秋,山房独特的园林气息、神秘的传说故事,至今依然颇有“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孤高美感。

梅花石天然去雕饰 文史专家称为“国宝”

“这块梅花石,纯属天然之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堪称无价之宝!”黄宗汉后裔黄永硁已年逾九旬,他对“梅石山房”的来历了如指掌,而且还通晓一些不为人知的秘闻。

黄永硁说,“梅石山房”是清乾隆年间举人黄念祖创办的私塾,当时还未命名。其子黄宗汉在中举后,历任四川总督和两广总督,在私塾内增设假山,并立起梅花石,这间私塾才被命名为“梅石山房”,名震邻省。

梅石高175厘米,宽95厘米,厚40厘米,造型古拙、嶙峋起伏,石面上寒梅点点。“这块梅花石,还是当年黄宗汉任四川总督时觅得,派人从四川不远千里运回泉州的,以当时的运输条件,其中艰辛不言而喻。”黄永硁说,梅花石据说能预报风雨晴明,1983年文史专家单士元来泉考察,见此石后连称“国宝”,嘱咐后人要“好好保护”。

梅花石天然去雕饰,几经波折才被完好保存。

三座书房连成一片 假山上纵览环城诸峰

相传,“梅石山房”原属于大盐商陈坡舍(即“海甸陈”)家业。当时朝廷要求他短时间内凑盐百万担,后经黄宗汉帮忙,顺利解决此事。为感激黄宗汉的鼎力相助,陈坡舍遂将与黄家仅一墙之隔的这座花园赠送给黄家。

据史载,“梅石山房”坐北朝南,面对中型池山一座。清咸丰年间,曾大加堆叠,坐厅便于遥赏,登上假山,还可纵览环城诸峰。假山上的花石,多属太湖精品,虽略穿插本地山石,但皆不俗。

“历史上,黄家在这一片有三座书房:一六渊海、梅石书房、三馀书房。”黄永硁说,三座书房连成一片,规模十分壮观,“这些书房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没落、消失,如今只留下梅石书房的几座假山。”

厕中藏石一波三折 围栏守护重见天日

如今的“梅石山房”,保留了当年的梅花石、水池、假山等,但与史料中记载的“梅石山房”相比,面积只有其三分之一左右。

“为了保护这块梅花石,我们使尽浑身解数,遭遇可谓一波三折!”黄永硁回忆说,上个世纪许多收藏家特地来到泉州,想要高价收藏梅花石,均被婉拒。“文革”期间,黄老他们将梅花石偷偷搬到厕所藏起来,躲过了一场浩劫,“后来又从厕所运出来,加了个底座并围起铁栏保护,梅花石才重见天日!”

漫步园内石板路,百年白兰花、榔榆木,树体高大,枝繁叶茂;那块镇园之宝——梅花石,则用铁栅栏围起来,享受“重点保护”。

坊间有名的“防火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玉犀巷22号

黄家古厝坊间有名 百年古井藏海“蜃”

两座格局相仿的并排古大厝,两面红白相间的“出砖入石”墙,一条铺满青石板的狭长防火巷,一棵四季常青的百年七里香……

玉犀巷的尽头,是黄宗汉长兄、举人黄宗澄的故居,这一闻名遐迩的黄家老宅,凭借古香古色的风格和保存完整的建筑,成为老城一景,院内的防火巷更是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

前埕看戏后院观影 “泉州红”防火巷过目难忘

黄宗澄故居前临后巷,背倚玉犀巷。跨过后门门槛,故居最为出名的“防火巷”映入眼帘,红白相间的砖石错落有致,成片“泉州红”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过目难忘。防火巷位于两座古厝中间,纵深感十足。防火巷中间,两座古厝的边门相对,方便主人往来。

这是两座带护厝的三落古大厝,今年64岁的谢森森是黄家媳妇,在此生活了40多年。在她的记忆中,以前的黄家老宅非常美,“墙上有雕绘,墙壁嵌有一种植株可做药引,常有街坊邻居来讨点治病”。她也曾听已故的婆婆提及,黄家老宅原本非常大,前有大石埕,后有大花园,“长辈说,‘前面戏台后电影’,前面石埕可搭戏台看戏,后面可架起幕布看电影”。

百年七里香可入药 八角古井藏海“蜃”

故居庭院内,绿意葱葱,大门旁有一株百年七里香,不仅四季常青、花香浓久,根叶还是中药里的一味药材,可活血消肿、解毒止痢。

黄家宅院内,还有一口百年古井令人称道。这是一口拥有八面的古井,井口较小,井盘每一面都刻有不同的海洋生物,分别是虾、蟹、龟、鱼、蛙、鱿鱼、海螺,以及令人称奇的“蜃”。在中国传统神话中,蜃是一种巨大的海兽,吐出的气能幻化成亭台楼阁,成为人间仙境,令人神往。井上雕刻的这只蜃,踏于海浪之上,昂首吐出的气,经旋转后化作一座亭台,仪态生动,十分有趣。

谢森森说,古井从未干涸过,鼎盛时期这里住着30多户黄家子弟,井水给养了数代黄家子孙。虽然井水至今汩汩而流,但黄家人只用其进行洗漱。

白色的民国风大门,墙面历经风雨洗礼已略微发黑。

玉犀巷23号

井冈山小学旧址或系施琅“秋园”

白色的民国风大门,墙面历经风雨洗礼已略微发黑,眼前便是“泉州市鲤城老年大学”。穿过门洞,偌大的院子尽头,是一排骑楼式双层建筑,走在红砖铺筑的廊道里,一股浓浓的怀旧复古风扑面而来,令人仿佛回到上世纪60年代的泉州。

这里,曾经是泉州城内颇有名气的井冈山小学的校舍,走出陈家元、洪秀莲、苏友欣、郑瑞玉、杨元芬等一批名师。2005年,鲤城老年大学正式迁移至此,校舍来回翻新了几次,但依然保留原有的模样。

井冈山小学的这一片旧址,背后挨着清代名将李廷钰故居“李伯府”。李廷钰后裔李奕明,依据清代《同安县志》认为,井冈山小学和李伯府,极有可能是清代施琅将军的“秋园”。施琅在泉州城内设“春夏秋冬”四园人尽皆知,其中秋冬两园所在地众说纷纭。

李奕明认为,《同安县志》有记载:“(李廷钰)移居泉郡葺靖海侯废园居之”,也即李廷钰当年免官移居到泉州后,是修葺施琅的废园居住,这里没用“废宅”,而是用“废园”,说明当时此处便是施琅的一处园林所在。而且李伯府以前的范围很大,北至东街元妙观,靠近李伯府的新府口巷原有施琅府第,因此施琅府第附近的园林,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施琅秋园。

木棉高耸入云,花儿掉落在“镇雅宫遗址”石碑旁。

玉犀巷17号

古地镇雅宫曾揽泉州“三大最”

早春时节,玉犀巷17号门前的木棉高耸入云,枝头上硕红的花骨朵热情绽放,花儿掉落在一方名为“镇雅宫遗址”的石碑旁,落满一地的红。石碑的矗立,表明此地曾有一座镇雅宫。

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介绍,旧时玉犀巷内的镇雅宫,原奉祀文昌帝君,亦名文昌庙。据记载,此地早在宋代是“都税务”(相当于税务局),明代是“税课司”,清代为文昌庙。

镇雅宫厚重的历史,在近现代得以延续。这片古地曾包揽了三项“泉州之最”:最早的戏院、最早的中医院、最早的日报。《泉州市电影志》记载,1913年,泉州人苏光敏倡办并整修镇雅宫,将其改为启智戏院,曾上映《守财奴》《童养媳》等影片,惜因设备较差、片源不足,仅经营4个月便遗憾落幕;民国13年,泉州最早的日报《闽声日报》在镇雅宫内创刊,创办人是陈昌侯,近代民间文学家吴藻汀任总编辑,报刊发行近一年后停刊;1919年,泉州中医学研究会在宫内创办公立中医院,为泉州最早的中医院。

1949年以后,宫庙废弃后,变身泉州市房管所。1986年,泉州市白蚁防治所成立,办公场所便设于宫庙内。如今,站在小巷已无镇雅宫遗痕,徒留一方石碑不起眼地隐在树旁。

巴西亚鱼图片

岫玉对人体的益处和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