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中国古代玉器:探寻“玉”的非凡意义

11-16

中国古代玉器:探寻“玉”的非凡意义

考古学与民族学材料显示,人类大约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用各种装饰品来美化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各种珍贵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玉便是其中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贵族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已有简单的玉制佩饰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推动了砣子、管钻等工具的改革,使琢玉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使得玉文化的到大的发展。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一直为氏族显贵、奴隶主贵族及巫觋所珍爱并拥有特权的玉器,经过诸子的推崇、宣传,使之成为在政治、经济、思想、伦理道德及宗教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与功能的标志物。

01 君子以玉比德

“玉”“佩”组词,翻译成白话文最直观的意思即为:“宽大衣带上悬挂的美石饰物。”

玉佩即是一种饰物,又不仅是一种饰物。当玉石被雕琢成器,被赋予身份、等级、道德等象征,它已不再是单纯的饰物,而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文化载体。

《周礼·考工记》有载:“天子用全,上公用龙,诸侯用瓒,伯用将。”后世儒学家或认为“全”应是指纯色的玉,只有周天子的组玉佩才能使用纯玉,其余的王公贵族必须要玉石并用。西周时期,周公制礼将佩玉制度与佩带者身份结合起来,赋予了玉佩身份、等级的象征。

《礼记·玉藻》又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春秋时孔子“以玉比德”,之后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兴盛,玉佩被“道德化”,成为君子之德的象征之物。

《说文解字》中对“玉”与“佩”的释义:玉:“石之美。” 佩:“大帶佩也。”

《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正人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正人的品节,故而“正人无故,玉不去身”。之所以“玉不去身”,里面除了“正人比德于玉”的品德象征性之外,还包含佩玉控制行止的含义。“玉不去身”之玉,首要是指佩玉。

佩玉可以起到一种提示效果,提示佩玉人的行止有必要沉着适度。走快了,佩玉的碰击声非但不动听,并且很乱;走慢了,力度不行,佩玉就不会发出碰击声;不疾不徐,沉着适度,佩玉才会发出动听的声响,这正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化。人起坐时亦是如此。因此,佩玉是一种经过外在手段强化男人品德修养的方法,其品德效果远远大于审美效果。

02 宝鸡出土古玉佩概况

宝鸡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出土的玉器主要集中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装饰类玉器的玉佩,在宝鸡地区十分常见,且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

西周时期

在宝鸡茹家庄、扶风强家村等地的西周墓出土玉器数量十分可观。茹家庄伯墓出土玉石器多达1300余件,强家村西周墓出土玉器550多件,玉佩饰都有穿孔,方便系挂,造型多样,既有动物造型,也有几何形,表面镂刻纹饰,部分玉器纹饰为镂空。

这些玉器的发现,一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玉器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玉器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享用的奢侈品,随葬玉器的种类、数量及质地因墓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这正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比较严格的反映。

西周时期动物形玉饰十分常见。周人在进行动物形玉饰的创作与使用的过程中将晚商的“神灵崇拜”思维进一步融入,从而使得这些玉件得以继续出现在组玉佩中。与前者不同的是,动物形玉佩在西周早中期墓葬中有着较多发现,随着西周中晚期玉璜组玉佩在构件种类、尺寸与数量方面的不断规范,动物形玉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鹦鹉形玉佩

西周早期

高8厘米、宽4.8厘米、厚0.4厘米

宝鸡扶风刘家东壕丰姬墓出土。青灰色,夹有白色沁斑。扁平体,鹦鹉弯钩大喙,双线"臣"字目和眼眉,头上雕出凸齿冠,翘翅,大尾,屈肢,足分三爪,以双钩法琢出翼羽和尾羽。两面花纹相同。冠上钻一圆孔。

龙形玉佩

西周

直径4.3厘米、厚0.2厘米

宝鸡竹园沟9号墓出土。白玉,灰白色。圆形扁平体,龙体卷曲,张口衔尾。两面均以匀称的阴线雕出龙之单线"臣"字目,三角云纹状角,身纹及足爪。龙上下颚均向外翻卷,线条刚劲有力,干净利落。

凤鸟纹玉佩

西周

直径4.3厘米、孔径0.4厘米、厚0.5厘米

宝鸡竹园沟9号墓出土。青玉,呈灰绿色。圆形扁平体,中部钻一圆孔。两面各雕琢一只回首卷体的凤鸟纹,圆眼,尖钩喙,头上有冠,采用斜刀雕琢的技法相当娴熟,线条流畅自然。

虎形玉佩

西周

长6.5 厘米、高2.8厘米、厚0.2厘米

宝鸡茹家庄1号墓出土。青玉,灰褐色。扁平体。玉虎头高昂,短颈,小耳直立,张口为一圆孔,露尖齿作吼叫奔扑状,长尾回卷,前后肢前屈刨地,形象凶猛传神,前后大腿处各雕一道阴线,虎背、腹均切边去棱,琢磨成弧形。

鱼形玉佩(2件)

西周

长11.3厘米、宽3.2厘米、厚0.15厘米

宝鸡茹家庄1号墓出土。青玉,墨绿色,头端有褐斑纹理。扁平体弧形,鱼作腾跃状,尾部分叉,两面削薄呈刀刃状,以细线阴刻出目纹、鳃纹、鳍纹,在背鳍处钻一圆孔。两件形制、大小、色泽、质地、纹理完全重合,为同一块玉料雕琢,然后一剖为二。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玉器装饰品数量增多,随身佩带的玉饰比较盛行。这一时期常见用素平薄玉片镂雕成对的剪影式的龙虎兽形饰片;有纹饰的玉器数量大增,多见云纹、蟠虺纹、兽面纹等,纹饰细密繁缛,常以多层次的浮雕、线雕造成华美的效果,排列规整,繁而不俗。

战国时期,工具与仪仗用玉器较前期大大减少,璧、璜、环、佩等礼器及装饰用器数量明显增多;以浮雕纹饰为主,常使用细如毫发的阴线刻勾勒几何形纹饰;纹饰多见虺龙纹、夔龙纹、凤鸟纹、云纹、谷纹等纹样;镂空雕技术已被广泛采用。

秦公一号大墓所出玉佩有三角形玉佩、尖足拐角形玉佩、半圆竹节形玉佩等;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出土包括璧、环、璜、璋、虎形佩、长方形佩、觿、带钩等共计81件组;凤翔高庄秦墓有玉器有璜、玦、璧、带钩和饰件在内的14件。此外在陇县边家庄、宝鸡福临堡、阳平镇秦家沟秦墓、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凤翔孙家南头周秦墓葬、凤翔八旗屯秦墓也有少量玉器发现。

秦公一号大墓、益门村二号墓等高级贵族墓中出土的饰秦有式龙纹的玉璜、玉珩、玉觿、玉玦等,以及造型各异的镂空形佩、长方形佩、盾形佩等,特殊的纹饰与形制,与东方诸国差异较大,研究者将其称为“秦式玉器”。

秦式玉器风格强烈,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其转折方直的纹饰刻画技法,呈现出秦式玉器独有的朴素硬直品味,这或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

灯笼形玉佩

春秋

直径4.9厘米、高5.1厘米、厚0.5厘米

宝鸡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白玉,具有蜡脂光泽。扁平体,外形酷似灯笼,上下底边缘均镂刻成方向相反的长条状,依次再镂雕"山"字形和"八"字形透孔,上下两端交叉对称,其下部再镂雕成互相参差勾连的透孔,正面布满细阴线条组成的互相勾连的秦式龙纹,这些龙纹又以阴线与小腿和尖足相连,小腿尖足为群龙所共有,器周边阴刻一圈细线,背面光素无纹,在互相交叉的尖足形透孔两侧各钻一对隧孔,以便缝缀佩戴。

亚字形玉佩

春秋

高4.5厘米、上下底宽3厘米、厚0.4厘米

宝鸡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玉色青黄,扁平体,"亚"字形。腰部为三束突棱,腰部上下两侧均镂雕出左右对称的勾连云纹状透孔,中部上下又镂雕出对称的" T "形透孔,在器孔边缘随形阴刻出方折的勾连云纹,上下两端分别各钻三个与背面相通之隧孔,背面中部阴刻一"八"字纹,余处皆光素。

长方形扁状玉佩

春秋

长2.2厘米、宽1.35厘米、厚0.4厘米、孔径0.2厘米

宝鸡益门村二号墓出土。淡黄色,一面局部钙化。长方形,扁平体,中间微鼓,一端半面有较长凸齿,另一端平齐,两端钻孔口有缺口,顶部、底部各有2个凸齿。两面均饰浅浮雕兽面纹和勾云纹,间填以双阴线纹的羽状细斜线纹、圈纹。整体似一卷鼻大象。

长方形玉佩

春秋

长3厘米、宽1.5、厚0.5厘米、孔径0.4厘米

宝鸡益门村二号墓出土。墨绿色,表面局部钙化。长方形,扁平状,中间有钻孔,两边各有5个大小不一的方形凸齿,互不对称。器表饰浅浮雕勾云纹、兽面纹,两面纹饰相同,器物截面近椭圆形。

虎形佩

春秋

长12.9厘米、宽3.3厘米、厚0.6厘米

宝鸡益门村二号墓出土。淡绿色,一面轻微钙化为黄褐色。扁平体,虎作伏卧状,抿口,口角为一对钻圆孔,低首,圆角长方形目,弯背,腹微下垂,尾上卷,中间形成一圆孔,孔对钻而成,前后腿、爪均屈收于腹下。两面纹饰基本相同,均用减地法雕出变形有目蟠螭纹和勾云纹,并填以羽状细斜线纹;虎眉、背及尾部边缘饰斜线纹以示鬃毛,前后爪面均饰细珠纹,整体边缘用阴线勾勒。

凸齿长方形玉佩

春秋 长3.7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孔径0.3厘米

宝鸡益门村二号墓出土。墨绿色,长方形,扁平体,中间微隆起,有对个贯通穿孔,两端穿孔口各有一小缺口,顶部和底部各有6个凸齿,方形、圆形、大小不一。饰浅浮雕勾云纹、变体兽面纹,间填以羽状细斜线纹、圈纹。两面纹饰相同。

碳素鱼竿和碳纤维鱼竿哪个好

宠物虾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