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金庸武侠百科」:段誉是否有机会品尝到碧螺春?

11-22

「金庸武侠百科」:段誉是否有机会品尝到碧螺春?

史 太 Long

我们今天习惯的烹茶方法

叫做「泡茶法」

而宋人饮茶用的是「点茶法」

文◈吴钩

金庸武侠小说描写喝酒的地方甚多,对饮茶的描写则较少见。不过,《天龙八部》第十一章倒是有一个关于饮茶的细节。小说这么写道:

到得厅上,阿碧请各人就座,便有男仆奉上清茶糕点。段誉端起茶碗,扑鼻一阵清香,揭开盖碗,只见淡绿茶水中飘浮着一粒粒深碧的茶叶,便像一颗颗小珠,生满纤细绒毛。段誉从未见过,喝了一口,只觉满嘴清香,舌底生津。这珠状茶叶是太湖附近山峰的特产,后世称为「碧螺春」,北宋之时还未有这雅致名称,本地人叫做「吓煞人香」,以极言其香。

可惜金庸先生这段对宋茶的介绍却是错误的。

北宋时岂但未有「碧螺春」之名,而且烹茶的习惯也跟后世完全不同。流行于宋代的烹茶方法到底是怎么的呢?或者说,段誉在燕子坞可以饮到怎么样的茶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历史上几次烹茶方法的嬗变。

茶在中国历史出现的时间很早,西汉时,巴蜀人与江南人便有饮茶的习惯。但那时候人们对于烹茶极不讲究,煮茶跟煮菜汤差不多。

唐朝时才形成了比较精细的「煎茶法」:茶叶采摘下来之后,通过若干道工序,制成茶饼;烹茶时再研成细米状,投入茶釜中煎煮;再加入姜、葱、茱萸、薄荷、盐等佐料;最后将茶汤舀入碗里饮用。

我们今天习惯的烹茶方法叫做「泡茶法」。除了少数茶品如普洱茶之外,多数茶叶都不会制成茶饼,而是炒青后包装储存,这叫做「散茶」。烹茶时,将茶叶放入茶壶内,用开水冲泡即可。这一泡茶法形成于元明时期,延续至今。《天龙八部》第十一章所描写的便是泡茶法,但宋人饮茶,并不用泡茶法,而用「点茶法」。

「点茶法」大约出现在晚唐,盛行于两宋。宋人点茶所用的茶叶,一般都是「团茶」或「末茶」。什么叫做「团茶」呢?即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拍成茶饼,这就是「团茶」;在制茶过程中,茶叶蒸而不研,则是「散茶」;研而不拍,则是「末茶」。

「团茶」制成之后,要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烹茶之时,从茶焙笼取出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茶末研好之后,便可以冲茶了。

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笕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击拂数次,一盏清香四溢的宋式热茶就出炉了。这个烹茶的过程,宋人称之为「点茶」。

如果是不怎么讲究的人家,也可以不用准备这么多的烹茶器具,因为宋朝市场上有大量「末茶」出售,可以直接用于调膏、冲点,就如今天的速溶咖啡。但文人雅士很享受研茶的过程,追求的就是全套烹茶流程所代表的品质与格调,因而家中茶槌、茶磨、茶碾之类的茶具是少不了的,正如今天那些追求生活情调的城市小资,喝咖啡一般不会喝速溶的,而是在家里准备了一整套器皿,从磨咖啡豆的研磨器,到煮咖啡的小炉。像姑苏慕容这样的世家,烹茶是不可能不搬出一整套茶具、将点茶的全部程序走一遍的。

当然,宋代也有「散茶」,主要流行于两浙一带,如姑苏出产的「洞庭碧螺春」,就是散茶。许多朋友也许会觉得奇怪:洞庭湖不是在湖南吗?怎么江苏的茶叶却叫「洞庭碧螺春」呢?其实,此「洞庭」非彼「洞庭」,乃是指太湖中的洞庭山。唐宋时,洞庭山「出美茶,岁为入贡」,洞庭茶叶是贡品。「碧螺春」的得名,也不是许多人以为的此茶「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而是因为洞庭山出产的茶叶,以产自「碧螺峰者尤佳」,因此才命名为「碧螺春」

不过,宋朝时候尚没有「碧螺春」之名。至于当时姑苏民间是不是将太湖洞庭山名茶叫做「吓煞人香」,尚待考证。不过,宋时洞庭山茶最驰名者,是「水月茶」。「水月茶」的名字得自太湖洞庭山的寺院「水月寺」,因水月寺「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现在我们一般将「水月茶」视为「碧螺春」的前身。

除了「水月茶」,宋代比较著名的散茶还有浙江会稽出产的日铸茶、江西洪州出产的双井茶。欧阳修说,「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宋人说的「草茶」,即是散茶。欧阳修也写诗盛赞双井茶: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不管是双井茶、日铸茶,还是水月茶,尽管都为散茶,但烹茶时,都不是拿茶叶直接冲泡,而是先将茶叶研成茶末,调成茶膏,再入盏冲点。有苏辙一首咏日铸茶的诗为证:

君家日铸山前住,冬后茶芽麦粒粗。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

「麦粒粗」是山铸茶之状,说明日铸茶乃是散茶,「磨转」则表明烹茶之时需要用茶磨将茶叶研磨成茶末。

宋人李弥大也写过一首咏水月茶的诗:

瓯研水月先舂焙,鼎煮云林无碍泉

从诗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烹制水月茶之前,也要用茶碾(瓯)研碎。换言之,宋人饮用散茶,也是保持着「点茶」的烹茶法。按宋人流行的点茶法,段誉如果在姑苏喝水月茶,是不大可能看到「淡绿茶水中飘浮着一粒粒深碧的茶叶」的。

金庸也许对宋人的点茶法不熟悉,所以才张冠李戴,误将元明之后兴起的泡茶法植入北宋人的饮茶习惯中。这也难怪,因为点茶法非常繁复,元明时期便被简易的泡茶法取代了,以致后人多不了解宋人独特的烹茶方法,甚至有一位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学者,居然也不知道宋人点茶的工具茶筅为何物。

不过,宋代点茶技艺传入了日本,并流传了下来,演变成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日本抹茶。日本《类聚名物考》便承认,「茶道之起,由宋传入」在日本茶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改良过的茶筅。

(首发于南都周刊)

END

史太long(微信号:shitlong),南都周刊历史栏目。中国的历史很长很长,世界的历史很长很长,我们负责打捞最生动火辣的历史故事,提供你所不知道的历史新知。

荷兰猪怎么分公母图片对比

银元价格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