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蒙山顶上的茶香

04-15

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这里是玉尘茶道。

茶人的圈子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茶联:“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据说以前巴蜀地区的茶馆都用这对茶联挂在门口当招牌,时至今日,我在重庆、成都一带很多的茶馆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副茶联:“虽无扬子江心水,却有蒙山顶上茶。”这句茶联是谁写的,出自何处,茶人们众说纷纭。

最早有人跟我说是白居易写的,但我翻遍了白居易的诗歌,只有一句:“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很显然不是同一句话,以讹传讹罢了。后来我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文献,“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明代陈绛的《辨物小志》中。

为什么我要在开篇强调这句话?因为茶联中的蒙山便是中国茶叶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喜欢将举世无双的宝物相提并论,比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茶也一样。凡是谈及茶的发祥与品饮历史,蒙顶山的历史高度,是无法超越的。

有人将神农氏称之为“茶祖”,因为他发现了茶。但在蒙顶山,公认的茶祖就是吴理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的人。蒙顶山地处巴蜀地区,这里自古便是物产富饶之地,加上地形缘故,易守难攻,连放荡不羁的李白也要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里仿佛世外桃源,给了茶叶发展和发挥的广阔空间。

巴蜀地区很早前就已经有饮茶的习俗了,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汉时的武阳,就是现在四川眉山市的双江镇。不仅如此,“买茶”这一行为,不仅意味着当地人有喝茶的习惯,还意味着茶叶已经是一种商品,可以流通买卖。清代名家顾炎武考证,“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从此,喝茶的习俗便流传来中原地区。

蜀茶在唐朝是作为贡茶上贡给皇室贵族的,今天只要翻开唐朝之后任何一本茶书,蒙顶茶的鼎鼎大名,都会跃然纸上。唐代的蒙顶茶,叫蒙顶石花,当时用的还是唐代的蒸青工艺压制成片,少部分也做散茶。陆羽的茶经告诉了我们,唐代茶叶一共有四种,粗茶、散茶、末茶、饼茶,饼茶也就是片茶,是作为贡茶进贡的。前有丁谓、后有蔡襄,从龙凤团茶到小龙团茶,饼茶越来越趋于精细化,饼茶一直是中国古代茶叶制作的主流。朱元璋罢掉团茶以后,蒙顶茶便改成了炒青散茶,这为后来蒙顶黄芽和蒙顶甘露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现在蒙顶山最出名的茶便是蒙顶黄芽和蒙顶甘露。蒙顶甘露和蒙顶石花一样,都是属于绿茶。蒙顶甘露是在宋代贡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点类似于苏州的碧螺春,高温杀青,三炒三揉。

至于蒙顶黄芽我想多花点篇幅讲一讲,因为我在线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员对黄茶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这与我们接触的比较少有直接的关系。蒙顶黄芽作为黄茶中代表性的存在,我们不得不花点心思好好了解了解。

黄茶的技术起源是在绿茶的制作中偶尔发现当茶青炒闷、湿热黄变后,干茶的苦涩滋味降低了,口感比绿茶更加醇和。而且,黄茶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香气容易丧失、不易保存这些问题。蒙顶黄芽的出现比较晚,但品质却丝毫不逊色:缓慢氧化发酵的蒙顶黄芽,提高了内含物质的转化,相比于普通的蒙山茶芽头更加紧结,滋味更加甜爽醇和,韵味独到。

因为黄茶的轻微发酵使得很多人误会以为黄茶和绿茶一样是寒性的,事实上,黄茶采用了闷黄工艺,温而不寒,并不刺激肠胃,我在前面讲《金镶玉》君山银针的时候说红楼梦里老君眉的典故,注重养生的贾母不饮绿茶而饮茶性温和的黄茶老君眉,蒙顶黄芽作为黄茶茶性自然也是和君山银针一样的。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也写得很清楚:“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这里的“真茶”,指绿茶。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的记载进一步证明了蒙顶黄芽的茶性是区别于绿茶的,温而不寒。

蒙顶黄芽的采摘比较早,一般在每年的春分前后,如果黄茶也分节气的话那绝对是明前茶,而且是细嫩采,要求大小均匀、肥壮的清一色芽头。因此,不存在什么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蒙顶黄芽。而且采摘的时候芽头要掰下来,不能用指甲掐下来。因为蒙顶黄芽的芽叶特别细嫩,因此加工也要格外精致,稍有不慎,那便毁了一锅好茶。

好了,茶道漫漫,唯有结伴同行,感谢各位的聆听!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关注我们,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我们下期讲《青瓷益茶》。

普贤菩萨吊坠

茶杯犬图片大全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