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根断枝随水流,一生辉煌至此休。幸遇惜才痴雕客,枯木逢春再千秋。”这是一首在网上流传,不知作者,不明年代的诗歌,却道尽了根雕那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是一门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蓬莱镇寸塘口碑垭村五社的谢主正就是这样一位能“化腐朽为神奇,赋枯木予灵魂”的民间艺人。谢主正,艺号奇宏,男,汉族,1945年生人,根雕那可是他的家传手艺。
谢主正的祖父谢耀俊生于清同治元年(1861年),早年在贵州遵义与一根雕老艺人学得根雕技艺,后一直从事该技艺,有极高的水平,晚年著有《根雕要诀》一篇,并把技艺传授于其子谢光超(1914——1987年)。谢光超从艺50余年,将技艺传授其子谢主正。谢主正通过几十年来不断学习钻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终于练就成为了一位技艺娴熟、工艺精湛的民间根雕艺术大师,其创作的根雕作品贴近生活、抽象有度,巧藉天然,流畅清新,妙趣横生,深得人民群众喜爱。2012年4月“谢氏根雕”被遂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遂宁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氏根雕”量材取形以“朦胧相似”、“流畅清新”、“虚实适当”为其主要特点,经过百余年的工艺传承和总结,在选料、构思、雕琢、抛光等各道工序及工具的使用上都极具特色。
选料
“选料之法应在向阳岩石缝隙及石谷瘦瘠之地寻觅,肥沃之地茎茂而不长头,即使有头亦无可取也。”——《根雕要诀》
选料是根雕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根材的质地精良,造型优美,具有创作内涵,对根雕作品的成败,艺术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选取质地坚硬,苍古朴拙、纹理细腻、色彩丰富、形态多变、奇异怪绝的根材为佳;通常要在向阳的岩石缝隙、贫瘠的土地上去寻找;时间通常需在立冬后交春前去寻找,“最佳时节取甲戌、丙辰、庚寅、辛未之日,则蚁虫不蛰,故歌曰:‘立冬后、交春前,采来之木虫不绵’”。
构思
“大凡初料到手时,当因物而论,量材取形,悟出真谛乃为奇也。稚拙残缺朦胧相似者为之上。”——《根雕要诀》
根据天然根材的形态样式,对其根进行大胆剪裁和取舍,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开拓一种天人合一的形象与意境,起到根雕艺术之美。因此首先要对根材作全面而细致的观察,以根材原有的形态为基础进行整体构思和设计。
雕琢
“阳太过则偏刚,阴太盛则柔而无力;虚太多则昏暗,实太多则过明也,虚实适当乃为佳也。”——《根雕要诀》
根雕贵在自然,珍在天成,其雕刻原则是“七分天成,三分雕琢”,在没有深思熟虑时不能轻易动刀锯。根据构思立意,确定雕刻部位,再根据根材的纹理、造型的需要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和工具,或粗狂,大刀阔斧,或细腻,和风细雨,都要掌握阴阳虚实、因物而论、量材取形,做到恰如其分,要起到画龙点晴、天人合一的效果。
谢主正近些年尽心创作的典型系列作品有《动物根雕系列》、《体育运动员系列》、《国宝献艺》、《歌舞颂盛世》、《百鸟朝凤》等,作品神情独特、姿态各异,人物、鸟兽数十件,极具美感,堪称佳作。作为遂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七十五岁的谢主正不仅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更希望“谢氏根雕”的技艺能够长久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