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这样一种鱼,即使在42度的高温下被晒成鱼干也不会死,被当成泥巴砌进墙里,还能顽强的复活,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接下来小V哥就和大家一起了解,神奇的肺鱼。非洲没有春夏秋冬,只有旱季和雨季,每到旱季的河床干涸,按理说河里的鱼也应该全都被旱死了。但是当人们四处寻找地下水时,却惊讶的发现,在略带湿润的土壤中的小洞之下,随便一挖就能挖到一条鱼,它就是肺鱼。
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用肺部呼吸的鱼,有水的时候用鱼鳃呼吸,没水的时候用肺呼吸。肺鱼的视力不发达,但胜在嗅觉灵敏,平时身上会散发出微弱的电流,来感应身边的生物。每到旱季沼泽、河流干涸就会进入夏眠模式,直接钻进烂泥堆里呼呼大睡。由于外面烈日炎炎,泥堆表面被烘干,就形成了一个小泥洞,相当于肺鱼的天窗。
与此同时,在肺鱼的夏眠的时候,它的皮肤上还会分泌出一种粘液,让泥洞的墙壁变硬,方便它通过洞口用肺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而进入夏眠状态以后,肺鱼也进入了节能模式,不吃不喝长达6个月也不会死亡,一直等到雨季到来,它又可以满血复活,重新在水里生活,但是有了人类的干扰,他们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非洲人挖土建造自己的房子,一不小心把在泥土中夏眠的肺鱼,也一起制成土砖变成房子的一部分,你以为这条鱼到这一刻就寿终正寝了?
实际情况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等到雨季到来的时候,暴雨导致河水上涨,非洲土著们的房屋也被淋湿,雨水顺着泥土缝隙渗透进房子,大伙忙着收拾东西,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之前被镶嵌在房屋墙壁内的肺鱼,也开始慢慢苏醒。感受到雨水的滋润以后,肺鱼又充满了生机,用力在墙体中扭动几下,就从土墙中破茧而出。而人们好不容易搭建的房子,也在肺鱼重获自由的时候轰然倒塌。
正因为肺鱼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它才得以从泥盆纪(大约4亿年前),一直存活到现在。被人们称为活化石,但是众所周知,任何被称为活化石的东西,不管有毒没毒只要能吃,就逃不过人类这一张嘴。比如上一个受害者就是鲎,如果恐龙在世,说不定人类都得尝尝味道咋样。
话说回来,非洲人每到旱季,就会带着锄头在干涸的河床,寻找泥土里的美味肺鱼。有经验的人发现肺鱼的呼吸孔,就能顺洞摸鱼,找到一个椭圆形的泥团,轻轻掰开就能看到肺鱼。非洲人把它洗干净以后,用盆养一段时间等它吐出杂物,抹上各种调料就成做成烧烤,据说味道特别美味,所以每到枯水期一大把挖鱼的人,当然,肺鱼的价值可不仅仅只有吃。
人类未来真的可以,像肺鱼一样进入休眠模式吗?肺鱼在进入休眠模式时,会先分泌出粘液包裹自身,新陈代谢率也降低到原来的1/60。而人们对未来太空旅行的设想,也是人进入太空舱开启休眠模式,节省能源消耗,从而飞往更远的地方。毕竟人类乘坐宇宙飞船,到距离火星最近5000万公里,最远4亿公里的火星,一次往返就得两年以上。
此外,在医疗方面,在救治病危患者时,如果能让患者主动进入休眠模式,也能为医生争取更多的救命时间,那么现在人工休眠的技术,到底进展如何呢?21世纪以来,欧美航天局先后提出了,诱导人类进入休眠状态的设想,来实现深空探索。具体方式包括利用各种方式,将人的核心体温降低到一定标准,又不至于死亡,只是代谢变得迟缓,一方面能够降低宇航员代谢,减少物资消耗,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宇航员的精神健康。而在2023年,中国科学院通过相关研究,终于发现调节灵长类动物体温的关键区域,那就是下脑丘视前区。研究团队通过化学遗传手段,操控下脑丘兴奋神经元,成功稳定降低了灵长类动物的体温,为人类进入休眠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你相信未来有一天,电影中的星际旅行会成为现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