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青岛四川路:探寻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

06-13

青岛四川路:探寻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

在青岛西部边缘的胶州湾航道旁有一处礁石群,样子酷似马蹄状,故得名马蹄礁。

马蹄礁的岸边早期是一片荒滩,自古荒凉,这里灌木杂草丛生,垃圾遍地,野狼出没,俗称“马虎窝”(马虎是青岛本地人对狼的别称),这里就是有名的四川路贫民窟。



上个世纪20年代,即墨,胶县,平度,高密,日照等乡村破产的农民来到青岛,无钱盖房子,就在海边用硫钢,破砖瓦,破席子,破篷布,木板,铁皮搭建起遮风挡体的小茅屋。

每间房的屋顶怕被海风吹走,均在上面放些砖头,石块,烂铁盒子压着,屋里烟火臭味渗透着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汗水。许多人从孩童开始就靠捡破烂,卖破烂维持生活,这里逐步形成了有名的破烂交易场所。

1916年日军占领青岛期间,沿着莘县路到团岛的海岸线修了一条土路叫鸣海町,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更名四川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四川路还是沿后海边的一条土路,是一条交通要道,每天车来人往沙土滚滚,犹如黄龙漫天飞舞,常年日久周围的房子都变成了土灰色。在这里居住的多是贫民,居住条件很差。从四川路东头到路北全是棚户区,大约住了近千户人家,青岛人习惯称它为后海沿。

迁千户人家鱼龙混杂,其中有土改时期逃亡来青,扫地出门的地主富农,还乡团之类的反动道会人员,他们乔装打扮成贫民暂时逃过一劫。这些人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清查登记,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和子女的被牵连。

大批贫民聚居的地方也要有为之服务的摊贩市场,在四川路东北一段填海建了一处市场叫西广场,建有三排简易木板平房为各色小店,不久又在旁边建了一处新广场。

西广场与新广场是当时青岛最大的一处旧货市场,西广场有经营业户500多家,新广场有300多家,加上一些无照经营的摊贩,总数在千家至上。

这里商店和摊贩经营的商品全是低档残次品,一大半是旧货,收废品的人把废品分门别类卖到这里的商店,贫苦市民是这里的主要客源。


两个市场每天人流熙熙攘攘,讨价还价的交易不绝于耳,逐渐有了与之匹配的小酒馆,小饭店,流动艺人,地痞流氓,暗娼,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这里不仅有了平民百姓烟火气的生动画面,当然也有党的地下工作站。

据青岛日报社副刊部原主任赵朋先生回忆,他住在西广场东的家,就曾是党的地下联络站。作家张健小时候也住在西广场,他在长篇小说《火海》里记道,童年时他家一旁不远处是泊船运货的码头,隔墙则是一处整天响着铁锤声的造船厂。

前几年造船厂搬迁,这里成了金茂湾小区,从造船厂走出不少文化人,比如青岛作家协会原主席郑建华,青岛晚报副总编辑,作家陈为朋,诗人范广兴,掐丝珐琅艺人,青岛雅园民俗文化艺术馆刘平湘馆长等人。

1941年发生了一次火灾,整个西广场化为灰烬,火灾之后人们没有退缩,没有怨天尤人,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大火之后西广场人慢慢建起了新家。

1942年青岛当局统一规划,私人集资盖成许多砖灰结构的小房,每间十几平方米,满吊铺的那种。前脸木挡板可开可关,楼下开店楼上住人,再次恢复了市场交易。

西广场的范围是沿着四川路向北,从荷泽四路一直到造船厂,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棚户区。

团岛位于胶州湾口东侧,最高点海拔8米,近似三角形的岬角。团岛原为若干近海的岛礁形成,为减少航行船只事故,在19世纪末青岛建制后,将其连同周边的岛礁填平,并与陆地相连,改称团岛。

四川路南端曾是青岛一处污水管道的出口,叫大粪场,大粪场不是场,是个建在海里的圆柱形大粪池。市内有些院落的粪水通过下水管道流到池内储存;另外一些居民大院厕所不通管道,则由人工用拉粪车收集粪水,然后拉到大粪池倾倒在粪池内。粪池的顶端是水泥平面的, 建有粪池口。顶端临海的三面有栏杆,靠陆地的一面是粪车的通道。池内储存的粪水不是用来晒大粪干的,而是由海西崖的农民用船利用涨潮时靠近粪池开阀门将粪水灌入舱内运回海西。粪池下端靠近海的一面有多个大阀门。阀门下还建有平台,便于人员操作。粪粪池建在海中,其东边基本上是礁石带,不能泊船(小木船可以),西边是一片小海滩,从海西崖过来的运沙、石的船偶儿可在这里卸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不知是哪个单位,有时利用潮水涨不到的地方晒粪干,那不是用池内的粪水,有可能是拉大粪车的人,不将粪水倒入池内,而私自晒大粪干,由农民来收购。附近居民意见很大,后来不了了之。这一带环境恶劣,不单纯是臭味弥漫,而是后来在团岛山周边建起了很多有污染性的小工厂。粪池几点是青铁二小教师李东海先生提供的。

场内遍地晒着大粪干,长年累月有种地的农民到此收集购买肥料。这一带环境极其恶劣,苍蝇成群臭气熏天,现在已建为污水处理厂。

太平路上的前海栈桥,在20世纪30年代船只靠泊压力逐渐加大,为缓解前海栈桥的压力,港务局在西镇四川路附近的海岸修建了后海栈桥。桥身有三四百米长,其主要用途是供海军上下船,装卸货物使用,六十年代因填海造地而被拆除,后来建了轮渡码头。

青岛轮渡1986年正式开通,青岛与黄岛之间只有半个小时的航程,而此前从青岛到黄岛沿着胶州湾绕一圈,开车至少要三个小时。

胶州湾海底隧道2006年12月27日开工,2011年6月30日正式通车,隧道南接薛家岛,北连团岛,分为陆地与海底二部分,全长7800米。

隧道通车后结束了轮渡时代,实现了全天候东西两岸半小时圈,该隧道与同日开通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一一青岛胶州湾大桥一道串起了山东半岛滨海大道的黄金链,贯通了中国高速公路G20,G22,G15等交通大动脉。推动了山东半岛与东三省,京津冀及环渤海长三角经济圈的合作融合。

金茂湾位于四川路25号,胶州湾湾口,范围东至四川路西至海岸线,南至青岛造船厂南界,北至青岛冷藏厂北界的蓝石海景公寓,占地面积约23公倾。建筑面积为80万平方米,距离青岛火车站约2公里。

四川路23号是金茂湾中心大型商场,购物餐饮十分方便,附近的团岛农贸市场,是一座大型门类齐全的市场,蔬菜肉类海鲜实惠又新鲜。

金茂湾拥有美丽的海岸线和海景,晚上可以沿着后海木栈道散步,欣赏对岸黄岛区的夜景,可以欣赏到绝美的日落,一望无际的海面和零星点缀的船只,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四川路31号肠衣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至1906年,原址在观城路65号,起名为总督府屠宰场生物化学制药厂。解放后更名为青岛肠衣厂,开始发展水产食品新项目,为后来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增加了文教用品的研发,搬迁后改名为红岛腸衣文教厂。

幸福楼位于西部老城区,1965年9月一栋7层高的楼房在西广场落成,9月27日举行楼房落成剪彩仪式。这是当年轰动青岛的一件大事,时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张敬焘亲临现场。

搬迁新居的市民告别杂乱差的棚户区,领到新楼的钥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街道办事处组织队伍敲锣打鼓喜庆他们搬迁新居。为顺应民意,有关部门将这片新楼取名“幸福楼”。此后另外六座楼相继建成,附近配套建了青岛48中学,形成了青岛首个居民高楼群小区,幸福楼在2008年规划时被拆除。

四川路南面双号一边是平房和二层楼房,四川路与枣庄路交口处是打牛房,1903年动工,1906年6月竣工。1908年再度扩建,到1913年牛肉的出口达到20627头,畅销海参崴,菲律宾,日本等地。打牛房的规模之大,屠牛之多仅次于美国的芝加哥,在世界上占第二位。

解放后屠宰场改为青岛肉类联合加工厂,成为牛羊猪都宰的地方。

中国旗袍协会山东总会的姜丽萍会长回想起观城路的打牛房,至今还倍感兴奋,这是她孩童时代最喜欢去的地方。看到屠宰场成群结队的猪跑来跑去地叫着,她感到新鲜和刺激。尤其是看到运猪的卡车从网洞里跳下来的猪,慌乱地狂叫满街跑的时候,小孩乐大人撵的场景她感到格外给力,比看一场电影还过瘾。

四川路56号乙是四川路第一小学校,办学条件很差,除了一座二层小楼是教师办公室外,教室都是一面窗户的偏厦,冬冷夏热。这里解放前是私立惠民小学,1952年改为公办小学。1985年6月撤销了四川路第一小学,成立了市南辅读学校,收弱智儿童就学。1989年6月辅读学校迁到四方路10号,原址一部分盖成了教工宿舍,一部分为校办工厂办公室,本世纪初改成街道办事处办公用房。

四川路第二小学坐落在四川路20号。解放前是私立力群小学,马路对面是私立育新小学。育新小学的教室原是美国海军俱乐部,房子虽是二层楼房,但是盖得很排场,室内楼梯把手全是铜的,地面是小磨石的很光滑。房子上面是大平台直通海军栈桥。1952年私立育新小学与私立力群小学合併,改称公立四川路第二小学。

东平路与四川路交角处,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政府实行调整政策,台西钢厂下马建了红旗冷藏厂和水产品加工厂,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附近的老百姓还能经常吃到新鲜便宜的大虾头,小鱼小虾等下脚料,在计划经济年代无疑是不错的福利。

东平路口以西是传染病医院,再往前是平民二院,面积约有5千多平方米,地处西藏路以西,贵州路以东,台西一路以北,四川路以南。这是平民居住区,简称“二院”,院四周有围墙,东西南北各有一门。像这种平民院在西镇共有十处,被人们戏称十大公馆,其中二院是规模较大的一处,也是最早建成的一处,居民最多时约有三百多户。

位于四川路北端西侧的西大森,因该地区早年设有进出口业务的大森洋行而得名,大致范围在莘县路,广州路与铁路的合围区域。因昔日热闹的天成戏院,西大森平民市场而为当地的老百姓熟知和喜爱。

西大森与大窑沟,大花沟,波螺油子一样都是老青岛抹不去的记忆,它曾经是一个喧闹嘈杂商家聚集的地方。天桥的后端就是西大森,它与天桥可谓岛城的一个历史缩影,形成了老青岛特有的社会阶层群落,留下了无数难忘的故事。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旧城改造,胶州湾海底隧道,东西快速路三期多次大规模的建设,而被拆除殆尽,昔日的历史文化已荡然无存,几十年过去了,仍是一座城市深深的刻痕。

菜市楼位于莘县路15号,北面和东面是4808厂,西南面是莘县路小学,解放前曾经是青岛市西部著名的菜市场,其规模仅次于市场三路的菜市场。

菜市楼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莘县路与广州路交汇口建设的一栋四层大楼,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面积为8900平方米。与其毗邻的莘县路土产特色一条街,因菜市楼的建起,使这条街愈发繁华喧嚣。

解放后菜市楼一楼改成饭店,土产杂货日用品商店,二,三楼被分割成住家户。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曾开了一个由南方个体户经营的太阳商城,红火了一阵,不久便偃旗息鼓了,2008年这座历经七十余载的老建筑与幸福楼一道被拆除。

四川路是一条沧桑巨变的马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随着西部的开发重塑,四川路已今非昔比。一个个花园式小区拔地而起,一座座高楼耸入云霄,随着马路的拓宽,海底隧道的贯通,四川路必将成为岛城西部的后花园。

胶州湾正在一步步成为青岛的内湾,现在已经有一座跨海大桥,一条隧道,两条地铁一号线和八号线,还有一条在建的隧道。现在备受关注的胶州湾跨海铁路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一旦胶州湾过海铁路成为现实,青岛的城市格局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重塑。

今天是2024年6月8日,6月10日是端午节,迎接端午小长假,蓝天白云下的四川路老城区魅力四射,怀着天然纯净的爱,正等待五湖四海的来客前来体验和感受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海文(郑文彪)

昆仑玉

火焰龟最大多少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