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希民(请多关注)
5.汉代时期玉韘:又称“鸡心佩”,出土及传世品较多,总体造型是佩上的花纹多为线刻。
也有“透雕、高浮雕、浅浮雕”,以阴线示图案,周边多在“上、左、右”雕花纹。
手法多为透雕,立体感不强,西汉早期多延续战国晚期风格,在随葬玉器中占很大比例。
韘形佩中间穿孔较大,上端呈显著的尖状突起,器身趋于扁平,仍保持一面稍凹,一面微拱。
左右两侧的镂雕附饰,长度与韘身几乎相等,多呈变形卷云状,也有简化凤鸟形等。
鸡心佩在西汉取代了战国流行的组佩成为佩玉的主要形式,其造型在战国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
整器扁平状,盾形环变长,上尖下圆,左右镂雕出廓的“鸟、龙、螭、凤、云纹”等。
主体似韘但却加以变化,近似椭圆形,中间有圆孔,上端中部出尖,下端圆弧。
孔周围一面微拱,一面微凹,器身常用阴刻勾云纹、蜷纹、卷云纹等。
器身两侧,或一侧,或上方镂雕出廓的装饰纹。
西汉中期以后几乎不见实用的韘形佩,作为装饰用玉却大为流行。
韘形佩中孔变小,器身扁平,仅个别浅凹,左右两侧的镂雕附饰大致对称。
附饰上镂雕的龙、凤、螭等纹饰更加繁缛夸张,中孔椭圆细小又几近环绕包围的鸡心佩。
流行于西汉中期晚段,西汉晚期韘形佩器身较为狭长,圆形中孔更长。
出现椭圆形中孔,左右两侧附饰更加多样,以致将韘身上端的尖状突起覆盖。
鸡心佩在西汉初期多为平面镂雕,鸟、龙、螭、云纹等处理成浅浮雕状。
晚期至东汉中期,动物逐渐雕成高浮雕,所雕的龙、螭均身躯矫健,肌肉隆起。
充满活力,高浮雕运用成熟,是区别于战国玉雕的典型特征。
东汉韘形佩圆孔中孔变大,韘身四周都有附饰包围,以致韘身上端的尖状突起被彻底掩盖。
附饰的纹样多为浅浮雕与圆雕结合的双螭纹,东汉后期部分韘形佩保留高浮雕外。
新出现平面状镂空的玉韘形器,纹饰仅用阴线刻成,这一时期动物造型仍延续两汉形式。
但已基本没有了雄健有力的气势,动物身躯多纤细无力,东汉以后韘形佩趋于式微,只偶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