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华北豹消失之谜:探寻归家之路

02-26

华北豹消失之谜:探寻归家之路

2023年年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发现一具东北豹的尸体,尸体部分被啃食,周围有东北虎的脚印和打斗痕迹。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东北虎“猎杀”东北豹事件。

新闻一出,立刻引起宋大昭的关注,作为猫盟(中国本土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创始人,看到一头8岁的公豹在自然状态下死亡,“我们很‘嫉妒’”。从事保护工作多年,他深知一头8岁的公豹意味着什么:“以山西和顺地区为例,整个种群目前都没有这么老的公豹。而放眼猫盟开展监测以来的历史数据,也只有编号为M2的华北豹能达到这个寿命。”

M2是一头出生于2008年的公豹,猫盟的工作人员见证了它从从毛茸茸的一只小豹子,长大到独立建立自己的领地。然而,在12岁那年,它消失在监测视野中。

近年来,这种消失在和顺地区并未结束。从2018年至今,几乎每一年都有华北豹消失在监测视野中。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豹被虎猎杀不同,作为和顺地区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消失的背后呈现出另一个真相。

虽然种群数量在增多,但消失速度在加快

2018年,M4失踪。2019年,M2、M5失踪。2022年,M12、M15、M18失踪。5年间,和顺地区的6头公豹消失了。

“我们意识到这种消失是2020年。根据科研团队对和顺县域内豹种群的调查,大家发现豹的数量在变多,但它的消失速度也在加快。”宋大昭解释道:“正常情况下豹的平均寿命是7年,可和顺地区,豹存在的时间平均只有3年,一些‘强势’个体能接近平均值,但却没有达到上限。虽然消失不一定代表死亡,但这也是我们比较担心的一种现象。”。

一直以来,对于华北豹的保护,猫盟有着十分明确的目标,简而言之是“带豹回家”——共同保护、修复现有的华北山地,让华北豹沿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自然扩散,重回北京老家(华北豹的模式标本采自北京西部山区)。“如果‘消失’的豹能出现在北京,这才是‘回家’。但目前消失的真正原因,我们还无法完全还原。”宋大昭说。

种群扩大,数量才能增多,有了更多的个体,才能为种群的扩散创造更多可能性。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猫盟发现和顺地区育幼的母豹多达13只,这证明种群的出生率正在增高,似乎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豹的消失却开始加速,这无疑给“回家”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当一个地方的栖息地质量越高,比如面积足够大,猎物足够多时,华北豹可以生活得比较好,进而发生种群的扩散,华北豹能进得来也能出得去。

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其他地区的豹进入和顺困难重重,这里个体的消失也很快,种群的扩大和扩散依然存在困境。

“根据科研团队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栖息地的破碎化是主要原因。”宋大昭进一步解释:“豹是对栖息地面积要求非常高的一种动物。一只公豹,它的活动面积可达200—300平方公里,这是非常大的一片山林。而现在的很多保护区,大的面积也不过300平方公里左右。在保护地之外,则是各种林场或集体林,人类活动频繁。可豹不会因为人为的划分而不需要这片栖息地。”需要却无法进入,即使进入也无法繁衍生息,豹扩散的脚步戛然而止,甚至个体消失。

不仅如此,保护地之外的栖息地,保护力度也可能不够。宋大昭说道:“比如修路,开发风电、光伏,或者是搞其他基础建设。这些人类活动都可能造成栖息地的破碎化,当前,栖息地割裂和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了。”

保护初见成效,威胁并未消除

作为大型食肉动物,豹的存在意味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历史上,华北豹曾广布华北,包括河南、山西、河北、北京、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中部等地区。

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非法盗猎等因素,目前华北豹仅在太行山、吕梁山、子午岭、秦岭、六盘山等山脉仅保存有少量孤立种群。华北豹原本的家乡——北京,也已中断音信多年。“这表明太行山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已经遭遇到现实的危机,且亟待修复。这也是豹作为旗舰物种的生态意义,所以我们希望‘以豹之名,修复华北荒野及人心’。” 宋大昭告诉记者。

随着近年来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华北豹的生态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保护力度也有所加强。对于华北豹保护而言,“回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帮助它。

2021年,和顺县委县政府组织猫盟与北京大学科研团队于山西省和顺县共同执行了全国首个县域豹种群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和顺县的豹种群是目前太行山已知密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关键豹种群。

“从国内所取得的保护成果来说,我们对华北豹的生活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比如,它的领地面积大概有多大,几岁开始繁殖,主要吃什么,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宋大昭介绍:“随着各地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豹的分布范围有了更新的认识,发现一些历史分布区比如四川的西部,青海的东南部,云南的南部、甘肃中部-宁夏南部、西藏的东北部以及珠峰地区,也有豹的分布,有些地方的种群质量还不错。”

然而,与华北豹曾经广泛分布的历史相比,如今的碎片化的分布现状依旧令人忧心。

亟需建设生态廊道,助力种群扩散

“北京北部的山区实际上正在逐渐具备让豹生存的条件,但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河北生态本底情况,指望豹自行扩散至北京并建立起种群将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宋大昭指出,“自行扩散需要通道,即使北京山地的猎物水平、栖息地面积满足了豹的生存条件,但当河北的豹翻过一座山后发现眼前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公路时,无疑增加了通过的难度。没有生态廊道的连通,这条回家路很难走通。”

当前,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保护成果体现在野外种群的壮大上,当豹更多时,对于栖息地面积的需求、食物的竞争,将使它们必然面临扩散的问题。

“和顺及榆次区域的豹种群是全国已知个体数量较多、每年均有幼崽稳定繁殖的种群。我们希望这一种群能好好发挥在整个太行山及华北区域的源种群作用,自内向外地输送健康、有繁殖能力的豹个体”宋大昭再次强调:“打通栖息地内部的连通性,建设生态廊道是维持种内高基因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如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难免与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碰撞”在一起,保护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处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加入华北豹保护的村民。

在山西和顺,保护机构和当地政府正在探索建立人豹共存的县域保护模式样板地,通过“政府+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的生态保护模式,长期开展种群繁殖、扩散和栖息地承载力的合作监测和研究,助力华北豹“回家”。

此外,过去10年间,和顺县政府在县城西部划定约占全县一半面积的“生态保护功能区”,留住了西部的良好生态和完整的华北豹栖息地。通过建立在地保护团队,开展巡护、红外相机回收、反盗猎行动等工作。进行大众传播、自然教育和生态文创等生态产业方面的探索,扩大保护合力。

在野外开展监测的猫盟工作人员。

2024年春初,宋大昭参加了北京顺义福尼亚剧院举办的一场由孩子们表演的“带豹回家”主题公益演出。在台上,他为表演者颁发了志愿者证书。台下,他更衷心地希望这样的活动越多越好,“我们愿意为对华北山地生态保护感兴趣的学校提供各种搭配的内容套件,帮助大家设计出自己心中的生态环保舞台。点亮华北豹的回家路。”

也许,更多人加入进来,华北豹回家的希望会再加一分。(肖琪)

注:文中图片均由猫盟提供

和田碧玉的功效与作用

比特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