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文房雅物翻簧笔筒:七夕雅玩的首选

02-27

文房雅物翻簧笔筒:七夕雅玩的首选

盛行于明清时期的笔筒,因方便实用具有观赏性及独特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们青睐和追捧,成了案头必备的文房雅物。前清词人朱彝尊在《笔筒铭》中对笔筒功能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笔筒的形制从古至今,多为圆筒直口直壁,口底相若形状。随着工艺发展和艺人的奇思妙想,也出现了少量方形、菱形、多边形,还有不规则异形。由于需求扩大和审美的多样性,材质由当初瓷、竹、木为主,逐渐增加了白玉、象牙、水晶、剔红、金属、珐琅、紫砂等质地。

笔筒虽是文房用具中器型变化最小,却是装饰方法最丰富的品种。当年各地瓷器名窑、嘉定竹刻、广东牙雕、苏作家具、京作玉雕均各显神通,制作出了一批艺术水平高超,匠心独具的精品。在小小的笔筒上,或绘有各色釉彩的精美画作,或赋予各种巧夺天工的雕琢,成了人们追求的心仪之物,至今盛而不衰。

我收藏笔筒多年,其中有一只看似木却非木,不像竹却是竹,较为少见的翻簧笔筒,深得我喜爱。这只高16厘米,长宽各12厘米的方形笔筒,外形规整,线角挺括,四面满工,底部镶有菱形红木底座。画面采用浅浮雕技法,娴熟细腻的刀功,刻画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苍松古树、石桥小舟,还有衣袂飘然仙风道骨的人物,呈现虚实空灵,古朴雅致的韵味。在不易察觉的一角,还刻有“甲子年秋日,王云”的落款。整个笔筒制作严丝合缝,工艺精湛,犹如一块整料制成。

我在宁波奉化一位艺人处了解到,制作一只翻簧笔筒工艺繁复,费工耗时。首先要去山中挑取节长粗壮的楠竹,削除表面竹青及中间部分,仅留约0.5毫米内壁竹簧,经高温蒸煮致使软化,然后将重物压平后晾晒,使圆形竹簧变成平面。其次将薄如片纸的竹簧粘贴在竹木胎上,做到无缝无隙。再以此为材,用传统木工技法制成笔筒毛坯,进行细致打磨,使其平整光滑。最后根据器物的造型,精心绘制图稿,并施以不同的雕刻手法。整个过程,要历经七道完整的工序,最终才得以完成。

用这种工艺制作文房用具笔筒,体现了翻簧竹刻工艺造型与雕刻技艺的完美结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竹清丽脱俗的风韵,典雅高洁的内涵。在空气氧化作用下,随着时间流逝,明丽柔和的色泽逐渐变深,如同深褐琥珀,会呈现出更加独具的迷人魅力。

翻簧制作工艺是我国特有的独门工艺秘技,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在浙江黄岩、奉化,湖南邵阳等地,仅由少数艺人掌握此技艺,且制作每件作品工艺要求高,制作周期长,数量极为有限,为识者所珍。(周进琪)

戈壁玉石

海钓技巧和方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