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戈壁石:自然界的神秘艺术品

06-16

戈壁石:自然界的神秘艺术品

文/靳礼宾

在我的案头,摆着一块卵石。几位朋友看后,都颇感诧异。“这石头有什么奇特?有什么好看?还配了雅致精美之座?”我说“它确实没什么奇特,普通的比普通还要普通。但在我的心里,就是一块‘碑’”。

那年去青海旅游,穿越柴达木盆地无人区老315国道。行至“一里坪路政管理站”时,出于对历史遗留的尊重,我们进去参观并在门口拍照留念。而就在照相时,我的脚下,独独就有这块石头。它的正面朝着路的方向,似在伫立值班,又似在翘首张望。我看了一眼,想用脚把它踢开。这时感到它又像似在看我,一种期望的感觉。看到它既不美,又不奇,没有什么好看,普通的实在是太普通了,就没有在意。当我准备上车离开时,好像它还是在注视着我,有着要我把他带出之意。可能是我的一时一念之动吧,也可能是我们有缘,也可能是它有灵气,我就下车,毅然地将它拾起。

这块石头,从柴达木盆地无人区带到家里,辗转下来也有几千公里。它虽不奇特、不美丽,没有任何观赏价值,却一直没有舍得扔掉,其实,在我的心里,自从捡到它那一刻起,就再也不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卵石了,而是那些常年坚守在老315国道上的先辈,是建国初期曾经战斗在青海石油一线的国家功臣。已经作为一种寄托,完全是出于一种感情、一种崇敬;还因为,那个地方也有着一种特别的纪念意义。

茫茫戈壁,人烟禁区。没有繁华,没有市井;没有绿色,没有生命。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信号,没有超市;唯有寂寞、荒凉、野性和孤独、乏味;唯有愁肠、牵挂、思念;孤灯相伴,长夜难眠;同时,还有随时随地的出发,抢修道路、抢救危急。且住的又是如此简陋,生活的如此简单,环境的如此恶劣,工作的如此繁重。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可能每一分钟的停留,都是一种煎熬;停留三天、一个星期就要疯了。在这里,不得不赞叹,伟大的路政、石油人崇高的敬业和奉献精神。看到这块普通的石头,就如看到了普通的他们;看到这块石头,就如看到他们钢铁般的身躯和意志。偏僻、闭塞,人烟罕至的老315国道,是因有了他们的坚守、负责、奉献,才有了畅通,才有了保障。他们就是无人区315国道的开拓者、铺路石。难道,对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那天,我们驾行在废弃的315国道上,虽是坑洼不平,颠簸厉害,但仍能感觉到路基的坚实。虽然是盐碱土拌着泥沙,没有柏油马路的平坦;虽然它已废弃了几十年,再没有人管护,但照样能承受得起千车万重,可随时为国家、为社会担载得起更重的分量。

可以想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条路该是多么的繁忙,是怎样的川流不息。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怀着建设祖国,建设大西北的豪情,奔赴到盆地各个石油基地;又从各油井、基地,源源不断地将石油运往各地。今天,它的废弃,不是因为它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它虽被废弃,但不是遗忘。它的不被遗忘,也更是一代人的不被遗忘,一个时代的不被遗忘!









与盆地无人区315 国道命运相连的还有不远处的石油小镇。最繁华时有十几万人,还有几个油井、基地,那时,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工地。而现在却是荒沙半埋的断墙残壁,门窗被拆,房屋坍塌,一派破败。四号公墓安葬着400多名石油职工。坟墓上的花圈也被沙土埋的只剩下几圈钢丝。

遥望雅丹魔鬼城,游者必往的“打卡地”。但又有几人晓得她们的故事,八位南方来的女地质队员,为寻找石油资源进入这里。一次,她们在迷宫般的风蚀残丘中跋涉测量,返回途中,铺天盖地的黄沙笼罩了荒漠,她们在这被称作“魔鬼城”的地形中迷失了方向,缺粮断水、疲劳恐慌,被干风狂沙夺去了生命。为了纪念她们的事迹,人们把她们牺牲的地方称作“南八仙”。

远望破败残壁小镇,近闻悲壮凄凉故事,再想想刚刚驶过的老路,都是奇迹。

这块石头确实不奇、不特、不美。但我感到它有骨气,有使命,有灵魂。我曾想,寻一位艺高巨匠,用神来之笔,把曾经在柴达木盆地无人区工作过的石油工人、路政人员、南八仙烈女的精神和灵魂铸造进去,再施以孙悟空灵毛幻化之术,生产出亿万碑石,分置于每个人的案头,每个人的心里。

雨花石

灵壁石是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