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永健
根据我国林业部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沙漠化普查结果,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浩渺的沙漠占17.85%,其中沙漠戈壁滩就占了12.1%。虽说戈壁滩寸草难生、荒凉缺水、人烟罕见,但它孕育出了色泽鲜艳、千姿百态、种类繁多的戈壁石。
如今,戈壁石不仅成为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赏石名品,还促生了西北地区自食其力的石产业大军,在缓解当地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快速发展。
那么,戈壁石的魅力究竟何在,为何能给力大江南北,走出国门,扬名世界?
一、种类繁多,自成一体
由于地域差异和赏玩理念的不同,在赏石界,人们对戈壁石的称谓不尽统一,有戈壁石、风砺石、风凌石、大漠石等。
但按其质地大致可分为玛瑙石、碧玉石、玉髓石、千层石、蜡石、鸡骨石、硅化木、火山岩、火山弹、蜂窝石、猪肝石、蛋白石、雅丹石、硅乳石、结构石、龟纹石、结核石、图案石、沙漠玫瑰、矿物晶体、古化石、响石、空石等。
若细分,仅玛瑙石就包括了葡萄玛瑙、大滩玛瑙、单色玛瑙、多彩玛瑙、柏枝玛瑙、响石玛瑙、缠丝玛瑙、珍珠玛瑙、水胆玛瑙、玛瑙花片等20余种。
如此,戈壁石种类繁多、自成一体,成为我国赏石界主打品种之一,是其他观赏石品种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二、 色泽艳丽,层出不穷
人们常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来描述大自然的美丽色彩。实际上,这七种颜色也基本概括了全国各类石种的皮色,但若用来涵盖戈壁石,显然不够充分。
戈壁石色彩艳丽且千变万化,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种颜色,从小至一二十公分的多彩玛瑙,到大至几米高的硅化木,一石两色、三色,甚至四五色的并不少见。一句话,戈壁石的皮色,只有未曾见过的,没有想象不到的。
三、 千姿百态,形象逼真
戈壁滩地理环境特殊,昼夜温差极大,散落在滩面的岩石由于长期经受热胀冷缩和日晒雨淋,石体逐渐分解、崩裂成各种形状的小石块,而后又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搬运和磨砺,形成了巧夺天工、包罗万象的戈壁象形石。
上世纪90年代,当戈壁石《岁月》《雏鸡》等先后亮相于国内外赏石期刊,吸引了广大群众和媒体的眼球。
其实,基于戈壁石的生成内因及外部环境,色泽艳丽、小巧玲珑、形象逼真的戈壁石何止千万方。出形率高正是其基本特色。
现如今,凡是戈壁石爱好者,谁家没有几方惟妙惟肖的精品,就连那些初次接触戈壁石的新手,一旦遇到销售戈壁石的摊子,也会流连忘返,为自己挑选一些称心如意、物美价廉的佳品。也许,这就是大自然赋予戈壁石的无限魅力。
四、受众广泛,影响深远
与价格高、体量大的大化石、乌江石、彩陶石、长江石、灵璧石等相比,戈壁石因体态娇小、价格适宜、携带方便等特点而广受群众喜爱,是大多数初学者乐于选购的石种。这也是它在各地展会中占领半壁江山且销量可观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90年代,西北地区的玩石热潮逐渐兴起,当时一方普通的戈壁石售价只有几元、十几元。两三百元就能打包一箱子。早期入市的石商拿出千元左右的资金就可以到牧区进货,然后奔赴全国各地赶展,虽说是薄利多销,但往往获利数倍。因而石商们全家上阵,组成进货、售货一条龙经营模式的比比皆是。
这种积少成多,牧民、石商之间的联动,逐步形成了一条石产业链,不仅活跃了当地经济,更带动了西北人民发家致富。加之当地政府在减免税收、开拓市场等方面的扶持、组织与引导,促使戈壁石热潮经久不衰,为中国赏石文化增添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五、戈壁石的骄傲,西北人的自豪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那些常年生活在大漠戈壁滩的牧民,闲暇时就拾了些自认为好看、好玩的戈壁石,并无意中将它们传播了出去。而最初深入戈壁滩阿拉善地矿队员们发现、分析、论证了戈壁石,并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发。当地媒体也公开进行报道,引发全国媒体争相转载,促使当地产生最初的石农、石商。在石农、石商的努力下,戈壁石终于走向市场、走出国门。
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五省、市、自治区的各级赏石协会,十几年来积极与当地政府协调沟通、穿针引线;每年都开展戈壁石展销会;积极发展会员,组织赏石理论家撰写理论性文章;编辑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戈壁石报刊、杂志、图册;组团奔赴国内外大型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毫无疑问,是大西北戈壁滩成就了戈壁石的骄傲,而身居其中“内引外联、产销推广”的西北人更是功不可没。
没有他们,就没有戈壁石的发现。没有他们,就没有戈壁石今天的辉煌。